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足三里 膈俞穴位注射治疗重症并发呃逆疗效观察

【关键词】  呃逆 脑出血 脑梗塞 静脉血栓形成 水针 异丙嗪

  呃逆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有不少疾病可并发呃逆。呃逆虽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但若遇年迈或久病、大病出现多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尤恐土败胃绝而危及生命。1999-09—2007-03,我们采用足三里、膈俞穴位注射治疗重症并发呃逆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8~77岁;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17例,上矢状窦静脉血栓1例,均经CT或MRI确诊;其中肢体运动障碍29例,患侧肌力0~2级;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3例。均连续呃逆超过24 h且经某些治疗(分散注意力法、机械刺激法或西药胃复安、氯丙嗪、利他林等)无效者。             
  1.2  治疗方法 
 
  在脑血管疾病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穴位注射治疗。取穴:足三里、膈俞。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吸取异丙嗪注射液2 mL,常规消毒皮肤后,在双侧穴处注射,以80°角斜向上刺,待有针感后,抽吸无回血,提针2 mm,即可缓慢注入药物。足三里、膈俞交替进行。注意事项:膈俞穴穴位注射时须谨防伤及内脏。呃逆再次出现后再次穴位注射。治疗5次后统计疗效。

  2  结  果

  足三里、膈俞穴位注射后均可取效。足三里穴位注射后起效时间为(10.0±6.2)min,平均有效持续时间为(350.0±31.2)min;膈俞穴位注射后起效时间为(19.7±5.9)min,平均有效持续时间为(180.0±27.8)min。足三里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膈俞(P<0.05)。

  3  讨  论

  穴位注射疗法是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与现代医药学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穴位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单纯针刺对轻型呃逆有抑制作用,但对中枢性呃逆往往不能奏效,将具有中枢性镇静作用的异丙嗪穴位注射疗效倍增。穴位注射后,药液在穴位存留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功能。此方法刺激大,作用久,取效迅速。穴位注射取穴要准,针刺必须“得气”后注入药物,否则效果较差。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有抑制胃气上逆的作用。膈俞是八会穴之一,具有利膈镇呃、调气补虚之功能。针刺足三里通过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运引气血,协调阴阳,发挥其扶正培元、化滞降浊的功能,扶正祛邪,使阴平阳秘。尤适用于大病体虚者,避免重症患者不易搬动配合之苦。远端取穴,简单易行。

  中枢性呃逆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呃逆是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症状,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治呃逆是治“标”,而治疗原发病是根本,如原发病不治愈或不好转,呃逆虽然暂消失,但短期内往往复发。反之随原发病的好转,呃逆自止,体现了标本兼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常瑛,崔华,熊梅,等.654-2异丙嗪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抗化疗呕吐与经络学说关系的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10):576-577.

  [2]帅晓玮,谢鹏雁,刘建湘,等.电针刺足三里穴对猫反流性食管炎模型食管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499-500.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2
    足三里贴膏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的临床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副作用的临床观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