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张云鹏运用四逆散异病同治之经验

;   右胁肋下胀闷5月余,伴恶心欲呕、纳差。乙肝病毒指标检查:抗HBs(+)。肝功能正常。外院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胆囊壁增厚。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近来患者右胁肋下胀闷发作频繁,牵扯至背部放射痛,恶心纳差,腰酸,夜寐不安,舌质尖红苔薄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胁痛,肝胆郁结,横逆犯胃。运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蒲公英30g,黄芩9g,黄连6g,佛手15g,玫瑰花6g,八月札15g,竹茹15g。服用7剂后,诸症缓解,但食后时觉上腹部胀闷,舌质尖红,苔仍薄黄腻,遂予原方加重黄芩、黄连剂量以清其热,并加用小陷胸汤以消其满。服用14剂后,诸症缓解。

    按:胆囊炎属中医的“胁痛”、“胆胀”范畴,中医学将胆列为“奇恒之腑”,主要是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与外界直接相通。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二经之脉皆循胁肋,如果肝气郁结,将影响胆的疏泄;湿热蕴结,壅滞胆道,将导致肝气不舒,胁肋疼痛,影响消化,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治胆病必应疏肝气、解肝郁,以四逆散为基础方。本案患者服药后,虽右胁胀闷缓解,但食后上腹胀满,舌红苔黄腻不解,遂加用小陷胸汤治疗。《外感温热篇》中指出:“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凡是上腹部痞胀,只要舌苔或黄或浊,都是湿热内聚之候,均可用小陷胸汤[7]。四逆散、小陷胸汤合用,既增强了疏肝解郁、消积导滞的作用,又清利肝胆湿热,消除胆囊的炎性反应。

    异病同治析要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应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可以采取“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方法来处理。如姜春华教授常说:“各种不同的病,出现在相同机制下,用相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缓解或痊愈。”[8]

    《伤寒论》经方四逆散虽药味精简,却妙在配伍变化。原文中就提到:“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上焦气郁或咳,可加五味子、干姜治之;或悸可加桂枝治之;中焦气郁或腹中痛加附子一枚;或泄利下重,煮薤白三升;下焦气郁小便不利,加茯苓治疗。可见上、中、下三焦的气郁均可用本方配伍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四逆散或有症多和擅长配伍的特点,发展四逆散的可治范围,虽然心悸、不寐、胃痛、胁痛等,病种不同,症状不一,但只要发病机理相同,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就都可采用四逆散进行治疗,即使后世的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也都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见四逆散是治疗肝气郁结证的宗方。

【参考文献】
  1 清·吴 谦编,郑金生整理.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1~202.

2 沈济苍.伤寒论析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4~186.

3 郭子光,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318~320

4 张云鹏.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云鹏[M].北京: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4.

5 陈晓蓉,徐 瑛,王江蓉.张云鹏论不寐治法[J].中医研究,2005,18(7):56.

6 侯仁好,初晓艺.情绪应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30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2002,3(7):44.

7 朱大明.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J].四川中医,2002,20(1):38.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