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近况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和高血糖继发的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其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隶属于中医的“消渴”的范畴,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已引起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广大学者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中医辨证分型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证型 文献综述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认识及分型

    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对糖尿病早有认识,属“消渴病”范畴,《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散见于各篇之中,然颇为系统精详,对后世中医消渴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内经》根据证之主次,而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肺消者,饮一溲二”(《素同·气厥论》),即上消;“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灵枢·师传》),即中消;“肝脉……肾脉……微小为消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即下消。时至宋元时期,“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

    总括历代医家的认识,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加之饮食失节、情志失调、高年劳倦、外感邪毒或药食所伤等多种病因所致,内热伤阴为其基木病机特点,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或消瘦为典型症状。内热伤阴耗气,可阴损及阳,致人虚损;正气不足,易受外邪,或阴虚内生邪毒,可变生痨嗽、淋浊、疮痈、癣痱;阴虚燥热,或内生浊毒,液竭阳脱,可变生呕逆厥脱急症;久病入络,络脉瘀结,更可导致胸痹心痛、中风、水肿、关格、视瞻昏渺、脱疽等多种继发病症。

    据全国首届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纪要报道[1],突出了传统的三消辨证分型法,充实了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的辨证内容。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辨证分型的研究

    1.根据发病的病机分型

    赵虹[2]依据符合WHO糖尿病(西医)专业委员会的分类标准与诊断标准,选择临床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分其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型、肺胃燥热型、气阴两伤型、脾虚痰阻型、瘀血型。程汉桥等[3]认为,消渴病乃津液代谢失常之疾病,肺、脾、肾、肝以及三焦、膀胱在津液代谢中都起到着重要作用,然脾居中属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津入胃,必须经过脾的散津作用才能敷布于全身,故脾在消渴发病及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理论为指导,其将消渴病脾虚分为脾虚气弱、脾虚湿阻、脾虚夹瘀、肝郁脾虚、阳虚水泛、气阴两虚6型施治。李普宏[4]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合兼症、舌脉等进行综合分析,辨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胆胃湿热3种证型,同时对血瘀者给予统计。王家林等[5]辨证治疗糖尿病200例观察分为肺肾阴虚、肾虚液枯、肺胃燥热。蒋素玲[6]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了3期,即消渴病隐匿期、消渴病期、消渴病并发症期论治。张庆兰[7]根据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生发展分为4型:脾气虚弱,气化失常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阴阳两虚,痰瘀互结型。刘志群[8]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火炽热型、肝胆湿热型、肝气郁结型、气阴两虚型。

    吕仁和[9]通过对《内经》的研读和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提倡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证候学研究。将糖尿病分为三期论治:一期(糖尿病前期)即脾瘅期、二期(糖尿病期)即消渴期、三期(糖尿病并发症期)即消瘅期。各期又按中医辨证分若干型。脾瘅期分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3型;消渴期分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二阳(胃肠)热结与肺胃实热、湿热困脾、肺热化毒、气阴虚损兼见经脉失养6型辨治。消瘅期根据涉及组织器官并发症的不同,根据各自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分期、分型辨治。王晖、王健康等[10]认为肝脏是糖尿病的病变中心,气机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故调畅气机是糖尿病的治疗大法,其将糖尿病分为三期九型,即早期: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糖尿康口服液质量控制研究
    中性粒细胞激活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
    深圳市居民糖尿病危险因子与Ⅱ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心理应激对 型糖尿病人糖代谢影响的对
    国际眼病中心病房管理体制探讨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及其
    血浆置换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
    糖尿病与血栓形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