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dquo;养阳”或“养阴”。或者这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4],“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5]。在春夏或是秋冬,不能孤阴或独阳,而应二者共存,相互制助。老子曰:“将欲弱之,必固强之”[6],同样,“将欲强之,必固弱之”。故在春夏或秋冬,为了养阳或养阴,需借助其另一方以形成统一对峙之势,以求生长,而达到养阳或者养阴的目的。所以当夏季阳盛之时,毛孔张则汗出,阳气在外,此时若稍加寒以和之,寒主收引,则可以使阳不过于耗散,而达到护阳养阳的目的。秋冬亦然。

  但是,王冰所论只能作为辅助,用当今流行的话,不能为“主要矛盾”。 首先应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方为正局。
 
  2 各家之说统归于“阴阳”

  由以上可知,经文及诸位注家所论,都是为了在“阴阳平衡”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平衡”并非“阴阳平等”。《四气调神大论》开头所论的四季阴阳浮沉,都属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春夏季节,阳气偏在外,“养阳”为“主要矛盾”;秋冬季节,阳气偏闭藏,“养阴”为“主要矛盾”。

  由此,诸注家之论可归于一统,诸家之论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难经》第七十难所论述的“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7],正是在具
  
  体应用中综合体现了此处经文两类注家的论点。
之所以出现这两类相反却都合理实用的注释,是由于中医理论的高度概括,为本于“阴阳”。《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1]”,所以此处能够合于“阴阳”也属于正常。“阴阳”本同源,一分为二后,又在统一协调中对立着。这可在太极阴阳图上直观显示(如图1),此所谓“万法出于太极源”[8]。正是有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而能够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才反映了真实的世界,是以为“道法自然”。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是圣人“治未病”的行为,但经典常是微言大义,故推而广之,此原则亦适用于“治已病”。以春夏而言,若遇阳盛热证,自当投之以寒凉之剂;若遇到寒证或秋冬发作而春夏缓和的病证,则当投以温热之剂或冬病夏治之温热药。前者正合王冰之说;后者亦同于其余医家。秋冬亦然。但应用时应具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维意识,以顺应“四时阴阳”。所以临床上遇到的“四时阴阳”,应参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此外有一点值得一提。王冰和张隐庵之注有相似之处,都使用了“阴阳”的转换,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是张隐庵认识到“阴阳表里”,而王冰则认识到“阴阳寒热”。张氏之转,未转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范畴;王氏之转,转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范畴,但仍是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

  [2]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

  [3]汉·张机.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4]上古·伏羲,商·姬昌,西周·姬旦,等.周易[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

  [5]明·程登吉. 幼学琼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

  [6]春秋·李耳.道德经[M].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