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摘要】    结合《内经》的原文,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视角,分析了从古至今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较有影响的4种注释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并试图统一各家之说,归因于“阴阳”之根本。各家之说统归于“阴阳”,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中道”,减少偏误。

【关键词】  《内经》;阴阳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自古至今对于这一著名论断的注释论述较多,公认的主要代表观点有:唐·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明·马玄台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明·张景岳认为:“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清·张隐庵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当代学者对于这一养生法则的论述阐发,多是基于以上古人的观点而展开的。文章虽多,但当我们面对注家之间有相反的意见时,仍不免感到疑惑。例如当今学者文章中所描述的“众说纷纭”,实是有统一之境可为;然又有学者因此引入“互文”概念而努力为之统一,笔者亦以为欠妥。为使诸主要注家之说趋于统一,愚试陈述一得之见。
 
  1 历代注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主要观点评析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則伐其本,坏其真矣。”不难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意为: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气;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气。分析四位代表注家的观点,马玄台之注当最合于原意。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下编·辨脉法第一》中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3],由此可证张隐庵之说。张隐庵之说可谓是将视点由表及里而对经文进行了发挥,但仍属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仍合于经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4],一元之气可化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可化分为四时之气。以整体观念来看,四时之气不独存。正如《四气调神大论》开头所论及的四气对随后之气的影响,张景岳从四时整体观念着眼注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未离经旨。王冰之注“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其意实为“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古代注家的四种观点其实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前者三家之顺经文而注;一类是王冰之逆经文而注。前者合于经,较好理解;较难理解的是与经文及前者“相对而立”的王注。

  王冰之所以那样注释,与他的注解习惯有关。王氏注《素问》,并非拘泥于经文,而常于经文外有所发挥。经文与注文互为参照补充,而益于阐意明道,达于经旨。比如在注解《上古天真论》中“虚邪”时,王冰并非不知道《内经》的其他篇章中所讲的“虚邪”与“风”的涵义,相反,王冰正是综合了《内经》的其他有关篇章的论述,才从整体视角着眼于人而立意的。此处的反注,可从以下解释:经文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在此基础上,王冰提醒到,凡事不可以一意孤行。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崇尚“中道”,中医亦是使“阴阳有偏”复归于“中道”。 王冰为了防止“物极而返”,所以使“花未开全月未圆”,以便最大限度地&l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