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利福平药物热临床分析

戴美琴

  关键词 利福平 发热 药物不良反应

  利福平为一线抗结核药, 对细胞内外结核菌均起作用, 联合抗痨治疗时应 用频繁。 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 较严重者为肝脏损害, 药物热发生率不高。 为 了解利福平药物热发生情况,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6年252例住院结核病人利福平药物热临床 资料。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住院服用利福平的结核病人252例, 平均年龄36±12.01岁, 男女 各半, 肺结核约占90%, 利福平用量为500 mg/d左右。
1.2 诊断标准
  服用利福平后7~10 d发热或发热较服药前升高1℃以上; 停用利福平后发热下降; 逐个试 药至服用单一利福平后再次发热或发热较前升高1℃以上。

2 结 果

2.1 发生率
  共11例符合诊断标准, 发生率为4.4%, 他们的平均年龄36岁, 男6例, 女5例, 肺结核9 例, 肺外结核2例, 利福平用量450~600 mg/d。
2.2 主要症状
2.2.1发热
  11例均在服用利福平后第7~10 天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7℃(此类患者同时伴有肺部感染 , 最低37.8℃, 平均体温38.1℃, 均不伴畏寒。37.8~38℃共6例, 占54.5%, 38.1~3 8.5℃共3例, 占27.3%, 38.6~39℃1例, 占9.1%, 39℃以上1例, 占9.1%。 当隔两周 试验性再次服用利福平, 11例患者均在数小时内出现发热, 且伴随的全身症状甚明显。 出现寒战10例, 占90.9%, 体温在39.5℃10例, 占90.9%。
2.2.2 发热时伴随症状
  ① 皮疹: 用药后2 d有3例出现散发性红色皮疹, 占27.27%。 ② 关节痛: 1例用药后第7 天出现全身关节酸痛,占9.1%。③ 消化道症状: 感恶心、 纳差、 腹胀者5例, 占45.5% ,呕吐者1例, 占9.1%。
2.2.3 实验室检查
  11例患者除1例伴肺部感染白细胞为11×109/L外, 其余10例周围血象均在正常范围。

3 讨 论

3.1 利福平所致药物热特点
  ① 利福平所致药物热大多发生在初用药后7~10 d。 其发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与体液和 细胞免疫机制有关, 可能为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 其次与药品质量等有关[1] 。 ② 利福平所致药物热型一般于口服后2~4小时呈一高峰期, 体温一般在31.8~39℃之 间, 全身症状不甚严重。 ③ 若以前曾接触过利福平, 则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 [1], 且全身症状明显, 体温可达39.5℃以上。 ④ 检查周围血象在正常范围, 各 系统无感染阳性体征。 ⑤ 停用利福平体温骤退, 继续用药则持续发热。
3.2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鉴别
  临床上发热较多见, 是否由利福平所致的药物热要严格区别: 须排除输液反应、 并发感 染、 其他药物所致的发热, 同时须排除赫氏反应。
3.2.1 与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区别
  ① 输液反应的发生与用药疗程长短无关, 发生日期不定。 ② 输液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开 始后20 min即出现较严重的寒战高热, 体温往往在39℃以上。 输液热原反应的升温曲线有 时呈两个高峰[2]。 临床上可根据以上几点与利福平所致药物热加以区别:
3.2.2 与并发感染所致的发热区别
  通常当并发感染时周围血象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机体会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 而 利福平所致药物热无上述证据。
3.2.3 与其他药物所致的发热区别
  任何药均可引起药物热, 其中常见的有抗菌药物、 解热镇痛药等50余种[1]。 当 停用其它药物后, 体温仍不能正常, 而利福平为用时体温上升, 停用体温下降, 因而可 排除其他药物所致的发热。
3.2.4 与赫氏反应的区别
  赫氏反应是因为应用大剂量杀菌性抗生素、 抗菌药或抗寄生虫药治疗全身严重感染, 由于 大量敏感菌或寄生虫被杀死释放的内毒素、 或异性蛋白反应而引起体温暂时性升高[ 1], 而利福平所致药物热是在用药后7~10 d出现, 且在不停药情况下体温始终不减退 。

戴美琴(浙江安吉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全自动荧光标记DNA测序法检测利福平耐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利福平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