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    目的 评价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共收治24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5岁的108例,<75岁的132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治疗,观察术后出血的并发症及冠状动脉内血栓发生率。结果 高龄组患者中出现尿路出血的3例(2.8%),消化道出血的4例(3.7%),冠状动脉支架内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1例(0.9%),非高龄组分别为4例(3%),5例(3.8%),1例(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83例(76.9%),左心功能减低29例(26.9),陈旧性脑梗死70例(64.8%),非高龄组中分别为42例(31.8%),6例(4.5),20例(1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中因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消化道出血抢救2例。结论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及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抗栓治疗安全有效,但高龄患者原发病较多,出血性并发症及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可能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高龄;抗血栓;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高龄(≥75岁)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越来越多,而PCI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已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最常用方法。本文旨在观察 ≥75岁高龄患者联合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24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所有住院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75岁)的108例,男60例,女48例,平均(78.6±3.4)岁;非高龄组(≤75岁)132例,男98例,女34例,平均(59.6±4.3)岁。两组的基础临床资料见表1。表1  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的基础临床资料注:*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常规给予抗缺血、调脂等治疗,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他汀类等药物,同时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商品名:拜阿司匹灵)300 mg/d,口服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维),首剂300 mg,随后75 mg/d。PCI拔管后2 h开始给予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商品名:克赛)100 u/kg,每12 h一次,连用5~7天,继续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两组观察终点指标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出血性并发症。术后7天内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APTT、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术后出现持续胸痛,同时ECG有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相应导联的心肌梗死改变者,考虑为冠状动脉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出血性并发症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确诊。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共置入支架352个,其中Cypher支架46个。从表1可见,高龄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左心功能减退、陈旧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非高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2可见,两组中均未出现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高龄组有25例(2.8%)、非高龄组有38例(3.7%)出现皮下瘀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中有3例(2.8%)在术前尿常规正常,术后肉眼血尿,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非高龄组中有4例(3.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有4例(3.7%)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2例出现失血性休克,停用抗栓治疗,并给予升压、补液及输注红细胞悬液治疗后病情稳定,非高龄组有5例(3.8%)出现消化道出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中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评价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创伤患者褥疮发生的评估及其防治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艾滋病患者淋巴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胰腺功能变化的临床
    应用PCR技术对DMD患者基因缺失及携带者
    60例无精子症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