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12~15日在宁波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德教授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5个省市,共398人。收到论文986篇,有350篇收入论文专集,251篇作为列题,大会宣读论文62篇,书面交流317篇,专题讲座7篇。会议对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影像学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交流和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内容扼要介绍如下。

  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报道,用嗜银三步染色结合HE和TB染色可区分早期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抗微管蛋白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可直接用于半暗带的早期病理观察。按组织学结构变化,由梗死中心区向周边区依次分为0、1、2和3区,0区为梗死形成区,1区为不可逆损伤区,2区为可逆损伤区,3区为损伤反应区(广义的半暗带或慢性半暗带)。白求恩医科大学应用电镜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到实验动物局部脑缺血后,随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凋亡与坏死并存,提示细胞凋亡是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中山医科大学报道,降纤酶具有保护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早期使用能缩小梗死灶,使缺血区的神经元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加快梗死灶的修复。上海华山医院报道,通过不同给药途径对兔颈内动脉栓塞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动脉溶栓效果及其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同济医科大学介绍在改良法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大鼠模型上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认为超早期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高,再灌注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具有安全、有效、重复性好及实用的特点。南京医科大学及海军四零一医院报道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提示apo 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关,E4基因可能为该病的危险因子,对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起一定作用,遗传因素对中青年人脑卒中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二、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介绍了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和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检查在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DWI、PWI较常规MRI 能更早地诊断急性脑梗死,由于DWI敏感性高而分辨率低,且多显示病灶中心。PWI显示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区域的面积大于DWI的异常信号区。DWI和 PWI 在较早时间内所示缺血区差别可能为可挽救的缺血组织即缺血半暗带,两者共同部分为不可逆性损害。即灌注减低体积(PWIv)- 弥散异常体积(DWIv)代表检查时的缺血半暗带, 此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在发病数小时后,DWI上所示异常信号区域逐渐扩大,与PWI所示血流灌注异常区域相吻合,即PWIv=DWIv,此时显示没有缺血半暗带,不宜溶栓。

  三、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山东医科大学等报道,山东省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协作组对32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轻型缺血性卒中(IS)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噻氯匹啶(TIC)组(165例)与阿司匹林(ASA)组(164例)。研究结果表明,TIC组脑卒中的死亡率低于ASA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TIC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ASA组分别下降52.4%和53.3%(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5),表明TIC预防IS疗效优于ASA,推荐TIC作为预防IS的一线药物。北京医院报道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期、缓解期应用ASA后,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TIA缓解期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较发作期明显降低,部分发作频繁者在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后,发作频率明显得到控制。

  2.降纤药物的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代表全国降纤酶临床再评价研究协作组发言,全国41个省市级以上医院通过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双盲、对照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对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其中治疗组711例,安慰组674例。结果显示,两组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治疗组于治疗后第2、4、6天血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仅有轻度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降纤酶是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效及安全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个月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两组比较也无显著差异。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介绍了他们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参与的再次评价巴曲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纪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全国神经症与应激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对第五届贝赫切特综合征国际会议新分类
    布鲁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