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后交通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观察后交通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76例后交通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9例)和存活组(67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两组年龄、血糖、血红蛋白,入院时Hunt_Hess分级,入院时GCS评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Hunt_Hess分级≥Ⅳ级在死亡组占55.56%,存活组占8.96%(P=0.002)。入院时平均GCS评分死亡组8.44,存活组14.03(P<0.001)。平均血糖死亡组7.74mmol/L,存活组6.38mmol/L(<0.05)。平均年龄死亡组54.1岁,存活组55.4岁,无显著性差异(P=0.96)。平均血红蛋白死亡组123.7g/L,存活组125.2g/L,无显著性差异(P=0.38)。结论 入院血糖较高,Hunt_Hess分级较高,GCS评分较低的后交通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风险较大。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_Hess分级;GCS评分

后交通动脉瘤通常位于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1],可有头痛、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随着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步,后交通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有了显著下降,但仍有不少患者死亡。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国内外已有研究,但后交通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有关因素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以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8月收住的76例后交通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死亡有关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6例患者均行头颅CT或腰穿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头颅DSA检查证实后交通动脉瘤。其中男13例,女63例。30~39岁4例,40~49岁14例,50~59岁37例,60~69岁12例,70岁及以上9人。有高血压史26例,糖尿病史3例。以住院期间死亡患者为死亡组(N=9),平均年龄54.1±11.0岁,其余患者为存活组(N=67),平均年龄为55.4±10.1岁。

    1.2  方法:研究对象均记录以下项目:年龄、血糖(入院第二日空腹血糖)、血红蛋白,入院时Hunt_Hess分级(H_H分级),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上述各因素的差异。所有研究对象使用常规剂量的尼莫地平、止血环酸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其中62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1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两组间年龄、血糖、血红蛋白,入院时GC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H_H分级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_H分级与死亡风险的关系:见表1。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H_H分级≥Ⅳ的患者比例明显要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2)。表1  H_H分级与死亡关系

    2.2  死亡组和存活组入院平均GCS评分、平均空腹血糖、平均血红蛋白,见表2。表2  死亡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情况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空腹血糖较高(P<0.05),入院GCS评分较低(P<0.001)。而两组血红蛋白(P>0.05)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关于年龄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论,Brilstra[2]认为年龄大的患者,尤其是>65岁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而Laidlaw[3]认为年龄和预后没有明显关系。本研究发现,死亡组的平均年龄为54.1岁,存活组为55.4岁,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nb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高速公路内与行人有关的交通事故分析
    交通事故导致的股骨髁间骨折的治疗和并
    1996年我国交通状况与车祸的典则相关分
    电击伤后交肢皮瓣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程序化护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