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D 二聚体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价值及意义

和渝斌 余燕秋 李鲁光 张桂珍 李彦 孙亚丽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是通过纤溶酶作用于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使其降解, 从而实现血管再通。纤维蛋白二聚体(D-Dimer)是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它在血清中浓度变化与机体内血栓溶解密切相关,是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对此进行了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塞病人59例,其中女10例,男49例,年龄37~76岁(平均56.5岁)。梗塞部位:前壁23例,下壁17例,前间壁11例,正后壁3例,高侧壁5例。符合溶栓治疗标准44例为治疗组(溶栓组),余15例为非溶栓治疗组(非溶栓组)。
  2.方法:两组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小时,测血清D-Dimer浓度(试剂盒由澳大利亚AGEN公司生产,Latex法,(μg/L)。同时测定心肌酶(CK、CK-MB)、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其中43例用尿激酶150万单位,1例用链激酶150万单位。非溶栓组除不用纤溶酶外,其它治疗相同。疗效判定标准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溶栓组36例,非溶栓组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TIMI达Ⅱ~Ⅲ级判为冠状动脉开通。
  3.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用±s表示,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

二、结果

  溶栓组44例病人中29例,溶栓前D-Dimer浓度为410.0±110.3 μg/L,溶栓后明显升高,1小时为1415.5±479.4 μg/L,2小时为4351.4±1030.2 μg/L,4小时5890.8±1650.5 μg/L ,8小时1363.5±407.7 μg/L。这部分病例在溶栓后90±30分钟出现相关导联心电图ST段下降大于50%,CK-MB峰值提前,依据临床间接再通指征判为临床再通,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此29例梗塞相关血管均再通(TIMI Ⅱ~Ⅲ级);另15例溶栓后D-Dimer浓度升高较慢,至8小时仍有上升趋势,临床没有表现冠状动脉间接再通指征,其中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6例TIMI 0~Ⅰ 级。非溶栓组15例,治疗前D-Dimer浓度为491.0±105.1 μg/L ,治疗后6小时最高为551.6±119.3 μg/L,治疗前后比较,各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TIMI分级为0~Ⅰ级。
  再通组与非再通组比较,溶栓前D-Dimer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后1、2、4、6小时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再通组高于非再通组。8小时两组比较,亦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但非再通组高于再通组。
  再通组与非溶栓组比较,治疗前D-Dimer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1~8小时各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
  非再通组与非溶栓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小时,D-Dimer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8小时各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

三、讨论

  1990年Lawter研究发现,各类溶栓药物均可使血浆D-Dimer升高,在溶栓前后它的浓度变化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的指标。有学者认为,纤溶酶在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时,也溶解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后者会影响它判定溶栓效果的准确性。本实验结果提示:纤溶酶可使再通组冠状动脉内血栓迅速降解,产生大量D-Dimer,使循环中D-Dimer浓度在溶栓开始后1小时即迅速增加,但可在短时间内降低;非再通病例血清D-Dimer浓度变化不大,可排除纤溶酶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后所致干扰作用;溶栓无效病例D-Dimer浓度增加较缓慢,与非溶栓病例比较,溶栓开始后1小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血清D-Dimer浓度在溶栓后迅速升高至峰值后,短期内回落且伴临床间接再通指征,是它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过程中,冠状动脉再通病例的典型表现。可作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和渝斌、余燕秋、李鲁光、张桂珍、李彦);北京7312工厂医务室(孙亚丽)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丹参干预 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敏C 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
    肝硬化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
    对2 4 二硝基苯酚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表现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1 6 二磷酸果糖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