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鬼臼乙叉甙治疗相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往资料提示t(15;17)易位的一个可能模型:随机的DNA双链断裂,DNA末端的改变,在相同的短延伸内单链的碱基修复。Kudo等总结的17例鬼臼乙叉甙相关APL中10例亦具有t(15;17)核型,但在t-APL,断点集中区域的定位分子生物学基础尚未被阐明。Kudo等采用Southern blot分析技术,对其中3个病人的PML和RAα基因的断裂点进行了研究,发现3个病人具有相同的PML基因重排类型,PML基因的断裂点定位于PML基因的内含子6的一个170 bp片段中,这与原发APL是相同的;RARα基因的断裂点集中于内含子2的一个670 bp片段中,其大小为10 Kb,而原发APL的断裂点广泛分布在内含子2中,仅有6/99(6.1%)的病人分散在ECOR1-BAMHI片段中,其中2例具有der(17)的病人,其RARα基因内含子2的断裂点位置距离非常相近,仅相差4个bp,在其断裂点附近,没有发现topo Ⅱ的断裂部位:〔(A/G-)N(T/C)NNCNNG(T/C)NG(G/T)TN(T/C)N(T/C)〕,也没有发现〔AC(G/A)T(G/A)CGCGCG(C/T)A(C/T)GT〕的结构。

  3.3 发病危险因素 据文献报道,鬼臼乙叉甙相关性AML发生的危险性,主要与药物的投用方式和积累剂量有关,但剂量依赖曲线尚不很明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病例用鬼臼乙叉甙治疗时,采用每周1次或每周2次给药方式,给予较大的累积剂量(相当于7 200~19 900 mg/m2的鬼臼乙叉甙),则具有相当高的t-AML发病危险(5%~12%累积危险性),但在相同的累积剂量,如隔周1次给药(对ALL病人)或采用1次/d连用4 d的给药方案(对NHL病人),则t-AML的发病率较低。资料表明,用相对较低的鬼臼乙叉甙累积剂量(常为1 500
~2 500 mg/m2)治疗胚细胞来源的肿瘤病人,有较低的t-AML发病率(<1%),这种低危(与上述ALL儿童的高危相比)可能是低累积剂量或者是采用1次/d连用5 d给药方案的结果。对35例鬼臼乙叉甙相关AML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有2个因素增加这个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一是采用每周1次或每周2次鬼臼乙叉甙给药的化疗方案(P<0.001);二是在使用门冬酰胺酶后立即使用鬼臼乙叉甙治疗(P<0.001)。

  3.4 治疗 大部分病例与原发APL一样,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治疗有效,t-APL病人一般对ATRA和强烈的抗白血病化疗都有较好的反应。

  4 结语

  日本的资料显示,自1987年鬼臼乙叉甙在日本应用以来,鬼臼乙叉甙相关性白血病开始不断增加,但在1993年后已没有关于t-APL的报道。究其原因可能是该药的使用采用了较长的间歇期和较低的累积剂量。因此,在需要使用鬼臼乙叉甙治疗原发肿瘤时,可采用较低的累积剂量或使投药的间隔时间延长,以预防t-APL的发生。鬼臼乙叉甙是一个治疗高危白血病、实体瘤和多系统LCH病的有价值的药物,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鬼臼乙叉甙抑制DNA双链断裂的正常再连接,它在体内将引起非同源性DNA重组和白血病产生的增加,对引起继发白血病的危险应有充分的认识。鬼臼乙叉甙相关APL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于原发APL,尚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