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迎接新世纪老龄社会对老年医学的挑战

学院于1998年及1999年两次举行香山科学会议,以“跨世纪脑科学——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与防治”及“脑科学与智能开发”为主题,集中国内知名专家研讨脑科学及老年痴呆主攻方向,国家卫生部已将老年性痴呆列入老年医学“九五”攻关课题。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该病与遗传基因,β—淀粉样蛋白前驱蛋白(APP),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环境、代谢及增龄等密切相关,但距离彻底揭示该病的发病机理尚任重而道远。由于该病晚期尚无特效治疗,因此利用一切手段,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核磁共振、电生理技术、认知功能量表及其他先进检测方法,制定出一套特异性、灵敏性高,简便易行的早期诊断方法是老年性痴呆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该病的药物治疗目前仍以胆碱脂酶抑制剂占主导地位,这类药物可以改善症状,但不能治本。因此,药物治疗作用靶位的多样化已成为药物开发的新趋势。中医中药也是有前景的治疗途径,有待深入研究开发。

  老年性痴呆多数须依靠家庭护理、康复,因此,加强卫生普及教育,宣传多用脑,人人注意不断开发自己的智力对预防老年性痴呆至关重要,在政府及医疗行政部门统筹领导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家庭照料体系及医疗—护理—康复—社会保障网络等,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加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

  随着世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该病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该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是一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多发病,我国约有骨质疏松症患者6 000万~8 000万。据北京调查,6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33%,女性为68.9%,8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达85%以上。上海市调查,老年骨折发生率男性为12.4%,女性为19.6%,美国每年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约有120万人次,其治疗费用高达70~120亿美元,占全国用于治疗全部骨折费用的85%。椎骨或髋骨骨折的老年人约有10%在3个月内死于手术或手术并发症,20%一年内去世,25%丧失活动能力,仅有半数可以自由活动。可见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不仅给病人增加莫大的痛苦,威胁病人生命安全,还会增加家庭及经济负担,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最重要、最敏感的检查手段是骨密度(BMD)测定。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很多,包括放射图像吸收法,单能X线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和定量骨超声法等。目前多推荐用双能X线吸收法。该方法具有准确可靠和辐射量少的特点。最新研究认为用该仪器测定髋部BMD能更好地预测髋部骨折。对老年人及绝经期妇女或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进行BMD测定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研究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是促进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重要环节。

  加强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骨细胞体外培养和动物模型等先进技术,深入探讨基因、细胞、基质及其各种免疫因子和细胞调节因子对骨质疏松作用的机理,加快国产新型、有效、无毒、价廉药物的研制开发是当前骨质疏松症亟待研究的前沿课题。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


规律,但受着激素调控、遗传基因、免疫状况、营养状态、经济文化、医疗保健、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八个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重视基础及临床研究,积极进行科学的公共卫生干预,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可以延缓和预防的,这对提高我国亿万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 现代老年医学发展

  未来21世纪的老年医学将向着更高(高科技)、更广(群体预防、全民健康)、更深(分子、基因水平)的方向发展。基础医学将以分子生物学为带头学科,从分子、基因水平进一步深入探讨老年病的发病机理、衰老机制,可望能有所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和应用,将使新药、中药的研究和传统制药工艺发生划时代的变革。预计2003年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类药品将占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10%,即达到250亿美元。

  随着电子、激光、超声、核磁、核医学、放射线、光纤、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诊断技术将向着“超早期诊断”、“预测性诊断”方向发展,癌症的治疗将应用生物高技术分子调控手段使癌细胞在萌生状态可以趋向凋亡或逆转为正常细胞而得以彻底根治。

  基因治疗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法,它是目前人类攻克某些疑难病症最有希望的选择途径之一,相信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老年病的基因治疗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面向新世纪临床医师培养的思考
    新世纪 新面貌 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改为
    浅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新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