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回医正骨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88例临床观察

后突畸形,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仅在前屈时发板,劳累时腰背部痛尚能坚持轻工作,X线检查压缩之椎体复位达2/3以上,椎板骨折已愈合,前后脱位已整复;③尚可:骨折部分复位,脊柱生理曲线有改变,运动功能尚可,时有腰背酸痛,只能胜任轻体力劳动;④差:压缩椎体明显后突畸形,腰部活动严重受限,因腰痛不能劳动,X线片检查椎体仍有1/3以上压缩及脱位者。

  2 结果

  对本组288例患者随访6~18个月,治疗优良率为98.3%,显示手法复位联合垫枕及运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表1)。表1 28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在1368年元代太医院的《回回药方》中介绍整复脊椎骨折的方法有3种,第一种即“攀门拽伸法”;第二种介绍“先贤卜忽刺(喇)忒”的方法,即让病人俯卧床上,用布带交叉十字绷上半身和下半身,各绷于一木棒上,然后把病人扛抬起,医者用手按压脊椎局部或“放胆立病人脊背上用力蹴其骨入本处” ,这种“扛抬按压法”,19世纪英国外科大师托马斯氏(H.O Thomas,1843~1891)曾推荐使用,因此近代西方誉为“托马斯氏法”;第三种方法是让病人俯卧于床上,用一块木板横跨于受伤脊背,一头固定于墙壁,后用力按压另一头木板使骨折复位。骨折复位后,《回回药方》也主张用木板一块置于脊柱包扎固定,后世称“腰柱”固定法,原理与危亦林的腰围夹板法相同。《回回药方》中介绍“攀门拽伸”的过伸牵拉复位法外,还主张复位时“令病人仰卧,以一硬枕放脊梁下”。公元1742年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垫枕的用法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笔者所采用的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正是在挖掘与整理《回回药方》的基础上,历经张氏回医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整理出来的特色治疗方法,本组288例随访6~18个月,治疗优良率为98.3%。

  为恢复椎体的正常解剖高度,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近年来常用手术切开将压缩的椎体牵开内固定的方法解决,这样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负担。在临床治疗中我们也发现,采用过伸复位与垫枕练功相结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少疗效满意[6-8]。杨少锋、姚共和等[8]指出手法复位垫枕练功疗法适用于稳定性压缩性骨折病人,对于治疗不稳定性屈曲型胸腰椎骨折,虽然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不如AF手术,但其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可靠。提示垫枕背伸疗法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屈曲型胸腰椎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使用对抗拔伸牵引手法复位及垫枕法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这样治疗中才能取得优良的治疗结果[9]。对于骨折线及骨折片横行通过整块椎板的粉碎骨折、不稳定的Chance骨折、两侧关节突关节同时骨折及骨折片刺入椎管内及并发有严重内科疾病不宜行练功者,不能采用或慎用。单纯爆裂型无移位的胸腰椎骨折是稳定的,不伴有脊髓损伤,适宜垫枕治疗。

  胸腰椎损伤患者,如长期卧床,将可造成废用性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导致腰背部功能减弱,日后长期腰背疼痛,故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胸腰椎损伤患者尤为重要。单纯压缩性骨折,在伤后第2天起开始逐步练功,经正确积极的功能疗法可使压缩椎体逐步恢复原状,4~6周后带腰围下地活动。对于重度压缩骨折(压缩超过1/2),卧床1周后开始练功,8~10周离床活动,但必须带胸腰椎固定支具。下地后要保持挺胸伸腰姿势,3个月内不可做弯腰及下蹲动作,以免有再度压缩可能,卧床时继续垫枕练功。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但背伸肌锻炼还要继续坚持,继续垫枕半年以上才能保证功能的恢复,避免过早的胸腰部负重。我们主张早练功、晚下地、晚负重的治疗原则。练功方法可以采用五点支撑、三点支撑、拱桥支撑和飞燕点水等方法[10]。

  综上所述,垫枕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椎体高度恢复较为满意,甚至可接近手术复位的效果。采用回医正骨手法复位配合垫枕过伸复位方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快达到复位的目的,且有安全、简便、经济,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佚名.回回药方·折伤门[M]. 北京:学苑出版社,41.

  [2] 刘春红.腰部垫枕治疗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100-101.

  [3] 陈浩雄,彭力平,徐宁达,等.垫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8,20(6):66-67.

  [4] 石印玉.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8-25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