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正确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显得日益重要。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130例清醒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0例患者均为1998年1月至10月我科收治患者。男92例,女38例,平均住院日18.5d,最长63d,最短3d。脑梗塞100例,脑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64岁。入院时神志全清醒。

    2  心理特点

    2.1  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小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暴露出绝望心理,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上述表现均属心理失衡。

    2.2  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此外,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产生依赖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意活动。

    3  心理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根据应激学说:机体在情绪紧张等刺激情况下,如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即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此变化增加心脑耗氧量,甚至引起脑再次出血,加重脑水肿。

    4  心理护理

    4.1  急性期 

    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因而要求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可安排家属陪伴,责任护士应和家属紧密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信息。

    此外还需医生的紧密配合,如保护性医疗制度、有力的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在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水肿症状。此时应及时给20%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小剂量镇静剂减轻头痛,可使患者感到疾病短时内有好转,情绪易稳定下来。

    4.2  恢复期 

    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应以高度的责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另外,对有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膈肌原发性血管瘤合并反复胸腔出血一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细胞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癌组织中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