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6个月以下婴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的护理体会


    6个月以下婴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的护理体会  摘要  目的:改进婴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的护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98例婴儿心脏手术后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呼吸机条件设定、气管插管的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湿化、拔管前后的药物治疗护理、胸部理疗等。结果:98例婴儿除9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结论:对6个月以下婴儿心内直视手术后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可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心内直视术后  婴儿  呼吸道  护理   婴儿由于自身的解剖特点、免疫特点及心脏手术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呼吸道及肺的抵抗能力下降,感染机会明显增加。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心脏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改进婴儿心脏术后呼吸道管理对于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5年3月共做6个月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98例,在呼吸道的护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男63例,女35例,年龄15天~6个月,平均(3.92±2.85)月,体重2.5~10.5kg,平均(5.46±3.21)kg,紫绀型25例,非紫绀型73例,伴有肺高压11例。患儿术后均带气管插管(鼻插管85例,口插管13例),带机时间4~259小时,平均(55.56±61.83)小时,其中发生呼吸道感染8例,喉水肿7例,二次呼吸道插管4例,除9例因难治性心衰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90例经治疗康复出院。2  护理措施及体会 2.1  呼吸机条件的设定  根据患儿病种、年龄、体重设定合理的呼吸机参数。吸气时间0.6~0.7秒,吸气峰压20~25cmH2O,潮气量10~15ml/kg,吸呼比1:1.5~2,频率20~25次/分,氧浓度60~40%,肺高压的患儿可用PEEP2~4cmH2O。血气分析是调节呼吸机的主要依据[1],用呼吸机稳定20~30分钟后或发生病情变化时查血气,根据血气结果复调呼吸机参数。此外为减采血次数,减轻患儿痛苦,我们可以根据胸廓起伏的程度,两肺进气的情况,缺氧情况是否改善等,对呼吸机预先做适当的调整,稳定后再查血气。 2.2  气管插管的固定  由于我院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麻醉科医生多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患儿因头颈活动大、躁动、呛咳、加之口插管不易固定等因素,很容易造成气管插管的移位、脱出。因此患儿返回监护室后立即听诊双肺呼吸音及时调整气管插管深度,必要时拍床旁X片,再次妥善固定,并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严格交班。在呼吸机支持过程中,应使用镇静剂、肌松剂保持患儿安静,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加强监护。本组无一例因气管插管护理不当而发生意外。 2.3  保持气管插管及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措施是有效排痰。因婴儿气道狭小,术后分泌物增多极易阻塞,故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呼吸机支持过程中,根据肺部听诊及临床征象随时进行吸痰,吸痰时保持无菌,带一次性灭菌手套,使用一次性灭菌吸痰管,吸引负压适中,避免负压过大损伤气道粘膜。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包括:粗细、长短、质量),吸痰时间每次<10秒,气道冲洗液:用生理盐水10ml加庆大霉素2万单位,气道注入0.5~1ml然后吸出痰液。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过度刺激。吸痰前后气囊加压给氧,避免因吸痰使婴儿发生急性缺氧或心脏骤停。此外,置入吸痰管时一律不用负压,下置到最深处后上提1cm方可吸引,可避免将肺泡内的气体抽出而致肺不张。尽可能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感染或其它并发症,本组无一例因吸痰而发生意外。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痰液量及性质,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4  呼吸道的湿化  术后由于气管插管,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功能丧失,分泌物易变粘稠不易排出故使用呼吸机的同时,确保良好的加温湿化,吸入气温度控制在32~35℃,相对湿度:70%~80%,以降低分泌物粘稠度使之易于咳出。 2.5  撤离呼吸机指征及要求  呼吸机治疗时间愈长,感染发生率愈高[2]。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倡尽早撤机,以避免长期使用呼吸机产生呼吸机依赖。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可发生一定程度膈肌废用性萎缩,而使撤机发生困难[3]。当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呼吸机辅助SIMV达4次/分,血气结果满意,全身状况良好,无肺部并发症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胆囊切除术后7个月反复呕吐 消瘦 腹部
    上海市1个月 12岁儿童气质特点研究
    Carey的1个月 12岁儿童气质系列问卷的
    一个月的性爱实验日记
    孕5个月引产致子宫破裂 膀胱破损 双侧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