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学龄癔症患儿11例临床分析


   学龄癔症患儿11例临床分析    关键词  学龄患儿  癔症  成因      学龄癔症患儿的发生,近年来临床有增多的趋势,给家庭、学校及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影响。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无法弥补的不良后果。笔者将近几年来临床收治的患儿,作一简要报道与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讨,并给予我们长期在临床上采用的一些护理方法。以供同仁的参考,同时希望引起家庭及社会对儿童癔症的关注与警醒。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发作性疾病,由心理因素诱发;找不到器质性的症征;可接受心理暗示治疗,且效果显著;现代的检查技术未发现任何异常;长期随访结果[1]。 1.2  一般资料  癔症患儿11例,女性患儿8例,男性3例,年龄7~12岁,均为在读小学生;患儿家庭情况:5例为单亲家庭,6例因父母工作关系而寄养在亲友家生活学习。11例患儿中6例经住院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5例经门诊指导治疗后痊愈。 1.3  典型病例 1.3.1  患儿安某,女,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与母亲及婆婆一起生活,母亲因工作忙,平时很少在家,主要与婆婆在一起。患儿就诊前一周与母亲及婆婆一起探视因车祸受伤住院的姑姑后“失明”近2周来院就诊。入院后检查:患儿自述“失明”,“看不见东西”,眼科检查:瞳孔反射、眼球运动、眼底检查均正常。患儿虽述失明,但经观察,当其行走时可自动避开障碍物,在不经意时可看清2米以外的纸和笔,对自己病情无焦急表现,反复检查与观察患儿无思维障碍,情绪平稳,神经系统及其他各项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癔症性失明。经心理安慰,辅以药物暗示,并在家人的积极配合协助下,于住院2周后恢复出院。 1.3.2  患儿严某某,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患儿父亲为驻藏部队军人,患儿一直寄养在姑妈家,因一次观看恐怖电视节目后发病,常在人多时或课堂上发作,突然失声尖叫、双目紧闭、全身发直、四肢不规则舞动,并大声喊叫魔鬼来了,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发作无一定规律,在人多时或父母亲友大吵时发作更频繁。经到华西医院等多方检查会诊,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给家人解释,配合门诊心理劝慰、药物暗示等处理后,患儿发作停止,恢复正常学习。 2  讨论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hysteria),患儿常在直接精神因素影响下发病,起病急[2],但首次发病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精神因素,躯体疾病、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均易促发[3],一般多发生在易病个体的成年人,是一种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个性或个体的心理素质对癔症的发病有重要影响[4]。常在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下发病,发作复杂多样,多有重大生活事件,加上强烈的内心冲突或情感方面的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而诱发。 2.1  儿童癔症的诊断要点及成因分析  癔症患者的诊断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发病与情绪因素有关。②症状夸张而做作,易受暗示的特点。③躯体检查无器质性异常,且躯体症状违背解剖生理规律。④常有癔症性格特点。    本文报道的癔症患儿有如下特点:①男性患儿有缺少户外活动、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羞却退缩的特点。②女性患儿有好表现和展示自己、以引起旁人关注的特点。③共同特点为身体多比较骄弱,以自我为中心。④外在环境因素有:Ⅰ 缺少家庭亲人的关爱。Ⅱ 过分溺爱或纵容。Ⅲ 过分、过多的谈及或强调家庭亲情与关爱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以上几点就是患儿的癔症成因。 2.2  诊治体会  癔症患儿的发病多具有暗示性,其表现症状常使人感到较严重,这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甚多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儿童癔症患者精神活动与情绪变化较成年人简单;多数患儿发病情况不甚严重,经家人配合辅以适当药物暗示治疗,往往能较快恢复。诊治处理[JP2]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家人要密切配合,切忌过分宣染和表露“病情”,也不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应诊治与关爱相结合,诊治与劝导,说服与慰藉相结合;策略的批评、善意的制止与积极的鼓励、适时、适度的支持相结合。[JP]   对儿童癔症要严格按照癔症的诊断标准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取得患者信任,树立治疗者权威。暗示疗法结合放松训练是治疗儿童癔症的有效方法,短期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不能改变患者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癔症的性梦问题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
    探讨学龄儿童眼外伤伴前房积血的护理
    癔症的性梦问题
    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
    暗示疗法治疗癔症性失音一例
    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