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毒蛇咬伤66例的急救护理体会

张灵然 杨平新

摘要:蛇咬伤是偏远山区青壮年农民的常见病。通过对66例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护理,结合当地的特点,总结一套对基层医院比较实用的急救护理措施,并强调应指导患者学会科学的现场急救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救能力,减缓病情,增加治愈率。
关键词:毒蛇;抗蛇毒血清;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993(2000)03-0050-02

Experience with Emergency Nursing of Snake Biting:Report of 66 Cases

ZHANG Ling-ran,YANG Ping-xin
(Department of Surgery,Pingnan Hospital,Pingnan 352300,China)

Key words:snakes;antivenomous serum;emergency;nursing

  屏南县地处山区,气候温湿,每年5~10月份是毒蛇出没的频繁期,毒蛇咬伤患者骤增,尤其多发于夜间,且患者97%以上为从事夜间劳动的农民。现就我科收住的66例毒蛇咬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8年5月至10月,共收治66例毒蛇咬伤患者,其中男54例,女12例,年龄13~60岁。就诊时间最短为1 h,最长为4 d。入院前伤口处理情况:经过处理者(如伤口冲洗、吸毒、结扎、外敷草药、口服蛇药)37例,未经处理者29例。蛇伤种类:五步蛇27例,竹叶青蛇20例、眼镜蛇9例、蝮蛇6例、不明蛇种4例。治疗效果:痊愈63例,死亡3例。

2 急救措施

2.1 伤口处理 毒蛇咬伤在12 h内(越早越好),切开伤口用双氧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溶液彻底冲洗,伤肢下垂位,周围给予冰敷。如系五步蛇或竹叶青蛇咬伤的伤口常流血不止,则不宜切开伤口,以防流血过多,危及生命。
2.2 肿胀处理 毒蛇咬伤后局部肿胀较轻者用33%硫酸镁湿敷;局部肿胀较严重者,应尽早针刺放血,或切开伤口,用负压吸引器吸毒,1次/6 h[1],直至肿胀消退。
2.3 抗蛇毒血清的应用 实践证明,抗蛇毒血清是毒蛇咬伤抢救的特效药,其疗效与用药时间关系密切,愈早应用疗效愈好。患者一入院,在处理伤口的同时,迅速做皮试,并肌肉注射扑尔敏10 mg,准备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地塞米松10~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以防发生过敏反应;另一条用抗蛇毒血清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滴(皮试阴性者),开始1 ml/min,以后逐渐加快,并保证在2 h内滴入。本组皮试阳性者则采用脱敏注射法,均安全完成蛇毒血清的治疗,未发生不良反应。一般五步蛇与竹叶青蛇咬伤注射抗五步蛇毒血清8 000 U;眼镜蛇咬伤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2 000 U;蝮蛇与不明蛇种咬伤注射抗蝮蛇毒血清6 000 U。儿童用量与成人相等,不应减少。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蛇咬伤后患者精神紧张、恐惧,亦有部分患者表现不在乎、对蛇伤后果不了解。前者,应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后者,应向患者说明蛇咬伤的危害,及时治疗。对病情危重的患者,护士在急救过程中要镇定,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倾听患者对痛苦及恐惧的诉说,以增加其信任感和安全感。
3.2 伤口护理 伤口清创要彻底,清创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对于感染伤口,肿胀明显者给予切开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同时全身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患肢下垂或平放制动,每日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3 抗蛇毒血清夜间应用的护理 对于夜间就诊患者,在应用抗蛇毒血清时,护士应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因夜间光线不足,试验结果难以判断,应用时最好有医师在场,时刻警惕过敏反应的可能,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本组1例夜间被五步蛇咬伤的患者,皮试阴性静脉滴注抗蛇毒血清约4 000 U后,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惊厥、呼吸停止等症状。由于观察及时,迅速在床边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转危为安。
3.4 密切监护 对于危重和昏迷者,在处理伤口的同时,迅速给予“多管”齐下,即气管插管、吸痰管、尿管等,给予及时吸痰、吸氧、导尿等,并严密观测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
3.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呼吸困难、节律、频率改变者,迅速配合医生开放气道,建立人工气道及呼吸机进行抢救。对行气管插管者,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并发,应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致急性肾功能损
    季德胜蛇药联合莫匹罗星软膏外敷治疗蝮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