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骨科论文 >> 正文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20例腰椎滑脱症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分析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中应用。方法 对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并随访。结果 随访10~38个月,18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达90.0%;13例Ⅰ度滑脱基本复位,7例Ⅰ度滑脱4例基本复位,复位率达85.0%。结论 后路减压并采用GSS内固定、Vigor spacer 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腰痛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者必须手术治疗。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8年8月,对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减压、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腰椎滑脱症共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2~60岁,平均46.5岁,病史1~10 a,平均35个月。均存在不同程度腰痛与下肢痛,其中间歇性跛行17例;单侧下肢痛13例,双侧下肢痛7例;8例一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及足底皮肤感觉迟钝,跟腱反射减弱,6例有一侧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皮肤感觉迟钝,6例有拇背伸肌力减弱。均摄X线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过屈侧位片,并作螺旋CT或MR检查。按照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13例,Ⅱ度滑脱7例;L4滑脱8例,L5滑脱10例,L4和L5二节均有滑脱2例。均为退行性变滑脱,其中合并峡部裂17例。全部有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并双侧隐窝狭窄14例,单侧6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全部持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采用俯卧位,后正中切口入路,沿棘突两侧切开腰背筋膜,椎板后骨膜下剥离并牵开椎旁肌,用C型臂X线机定位,充分暴露滑脱节段上下椎板,两侧小关节突,于滑脱椎及下位椎体的双侧椎弓根上置入定位针,透视正侧位位置满意后取出定位针,沿其遂道置入4枚GSS椎弓根螺钉(其中滑脱椎的是提拉螺钉),再次透视正侧位明确螺钉位置是否满意,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扩大狭窄的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松解双侧神经根,然后安装GSS固定棒,适当加压,以恢复椎体的脊柱生理前凸,相应椎间隙以Vigor spacer特制器械清除椎间盘和终板软骨,沿此孔填入自体碎骨屑少许,然后斜形置入一枚充填自体骨的钛合金Vigor spacer 椎间融合器,去除滑脱相邻椎体横突基底及小关节突外侧骨皮质,将减压时剪下的棘突和椎板做成骨条植于该处,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置入负压引流管。

  1.3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卧床4~6周,后带腰围保护下床活动,约4个月后恢复正常日常工作,随访10~38个月,平均24个月。X线片和CT或MR检查显示,13例Ⅰ度滑脱基本复位,7例Ⅱ度滑脱4例基本复位,复位率达85.0%。全部病例椎间融骨块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融合良好,平均融合时间6.5个月,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5 mm恢复至术后11 mm。根据候树勋等[1]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优:无腰腿痛和神经损害体征,腰部活动功能接近正常,恢复原工作;良:腰或腿疼痛轻微,无神经损害体征,腰部活动轻度受限,能从事原工作;可:有轻微腰痛或腿痛,有或无轻度神经损害体征,腰部活动轻度受限,能坚持一般轻工作;差:腰腿痛和神经损害体征未减轻,腰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从事轻工作,本组优1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90.0%。

  2 讨论

  2.1 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腰椎滑脱使椎管骨性矢状径减少,椎间退行性与椎弓不连续使腰椎三柱稳定性减弱,脊椎各个方向力学负荷情况发生改变,由于重力和椎间不稳会产生渐进性代偿性骨与软组织增生,造成进一步的椎管和神经根通道的狭窄。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目的主要是解除神经压迫、重建及维持脊柱的序列和稳定性[2]。理想的手术方案应包括椎管及神经根管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和滑脱椎体与邻近椎体的融合[3]。Gill等最先应用单纯腰椎板减压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早期报告手术满意率为80%[4]。我们在手术中体会到要达到充分减压,必须在椎板减压同时切除滑脱椎体的上、下关节突,这将完全破坏椎体后方结构的稳定,虽然神经症状可能会得到暂时缓解,但随着时间的进展反而往往出现新的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单纯椎板减压术并不适合。Wiltse是复位融合的倡导者,一些作者报道采用椎板切除减压,脊柱原位植骨融合,可以取得满意效果[5];但是大部份作者认为原位融合存在诸多的并发症,不融合率高,假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