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正文  

潜伏期羊水栓塞1例

 【关键词】  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引起的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或骤然死亡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是一种难以预料并严重威胁母儿生命的产科并发症,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高[1,2],发生在足月孕分娩者死亡率可高达70%~80%[3]。其诱因可能与产妇高龄、多产、宫缩过强、胎膜早破、剖宫产、孕妇本身过敏体质有关。好发于分娩过程中,尤其在胎儿娩出前、后的短时间内[4]。我院发生1例潜伏期羊水栓塞,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34岁,孕5产2。因“妊娠40+1周无产兆”于2006年1月15日20∶00入院。末次月经2005年4月7日,预产期2006年1月14日。患者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7℃,P 68次/min,BP 120/80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2cm,腹围101cm,胎方位LOT,胎心率158次/min,骨盆外测量正常,肛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先露高-4,无宫缩。血尿分析未见异常。B超示宫内单胎存活,双顶径9.3cm,胎盘Ⅲ级,羊水径6.1cm,枕左横位,脐带绕颈1周,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入院诊断:妊娠40+1周,LOT待产。于次日8∶00予蓖麻油50ml炒鸡蛋2个口服试产。10∶30孕妇偶感下腹胀痛,出现不规则宫缩,胎心率142次/min。11∶40查宫缩弱,15″/10′,胎心率144次/min,宫口未开,经密切观察宫缩较前明显减弱,孕妇未诉不适。16∶20孕妇突然抽搐,口吐白沫,全身皮肤紫绀。查体:患者呼之不应,呼吸困难,全身紫绀,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双肺闻及湿音。产科检查:宫缩弱,20″/5~6′未闻及胎心音,宫口开大1cm,胎膜已破,羊水0。心电监护示:R 30次/min,P 106次/min,BP为0,SpO2 40%,考虑羊水栓塞,立即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给予正压给氧、抗过敏、抗休克、防治DIC、心肺复苏等处理。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进行性下降,PT、APTT延长,穿刺点止血困难,血液不凝,迅速发生DIC,终因抢救无效于17∶25死亡。尸检证实为羊水栓塞。

  2  讨论

  2.1  不能盲目干预产程的自然进展  (1)认真观察产程。产科循证医学研究已提出一些新的与原来经验操作不同的理论,如减少会阴侧切术,减少产程中人为干扰(包括人工破膜、静脉点滴缩宫素),其意义在于减少分娩并发症的发生[5]。在产科处理中应严格掌握医学指征,不能盲目去干预产程的自然进展。有指征使用缩宫素或前列腺素时,一定要有专人监护产妇的宫缩及胎心率变化,产程中若宫缩过强时应及时处理,可使用镇静剂或抑制宫缩的药。人工破膜时应避开子宫收缩期,在间歇期进行。因为子宫收缩时宫腔压力高于体循环血管压力,如此时人工破膜,则羊水可从子宫蜕膜或宫颈管破损的小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中,导致羊水栓塞。该例发生在潜伏期,说明只要有胎膜破裂,就可能发生羊水栓塞。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经产妇。(2)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因为剖宫产时子宫肌层断裂,肌层内的血管受损暴露,胎膜破裂时羊水有可能进入子宫血管而进入体循环,所以作为产科医生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于因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者,应向产妇及家属交代清楚手术的风险性。剖宫产手术时,手术操作要规范,动作要轻柔,避免子宫裂伤。切开子宫后,尽量吸尽羊水后再娩出胎儿,减少羊水进入血窦的机会,避免羊水栓塞的发生。

  2.2  早期识别羊水栓塞的前驱症状  凡在产程中存在羊水栓塞各种诱因的,如胎膜早破、宫缩过强,胎儿娩出后或术中产妇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尖叫、呛咳、呼吸困难、不明原因休克,应首先考虑羊水栓塞,尽早做出判断和处理,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
羊水栓塞虽然不是能预防的疾病,但可针对其诱因加以防范,注意过敏体质的孕妇,杜绝不合理的人工破膜,正确使用缩宫素或前列腺素,加强产科医生的责任心,产科医护人员要熟悉羊水栓塞的病理特点,提高羊水栓塞的诊治和抢救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该病例起病急骤,来势凶险,且发生在潜伏期,实属少见。通过该例报道,旨在引起同行重视。

  【参考文献】

  1  Margar MP.Delayed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following cesarean section under spinal anaethesia.Anethesia,1995,50(5):804-806.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普鲁卡因对上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
    结核菌素试验在潜伏结核感染诊治中的重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