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养生保健 >> 正文  

国人吃盐量超标一倍 食物加醋能减少摄盐

  吃盐过多会给身体带来许多伤害,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只是,耐不住美食的诱惑,不知不觉中,人们的摄盐量还是太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在5克以下,我国的推荐是6克。但卫生部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全国的摄入水平是人均每天12克,超标1倍!不只是在中国,全球人都将吃盐过多列为健康的重要威胁。近日,美国FDA再次发布声明,要采取一切措施来“减少吃盐过多导致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引起的死亡”。吃盐过多,到底会引起哪些危害呢?

  高血压:医学研究明确表明盐摄取过多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原因,吃盐越多的国家与地区高血压发病率越高。如果能长期保持摄入的食盐量低于6克,可使25岁—55岁人群的收缩压降低9毫米汞柱,到55岁时冠心病死亡率可减少16%。

  胃病:瑞典一项研究表明,吃盐过多是刺激肠胃、产生大量胃酸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日常饮食较为清淡的人相比,吃盐多的人患胃病的几率要高70%以上;每月吃咸鱼或咸肉类食品两次以上的人,与不吃的人相比,患胃病的几率高出一倍。

  骨质疏松:研究证实,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食盐中的主要成分是钠,人体每排泄1000毫克的钠,大约也会同时耗损26毫克钙。需要排掉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就越大,最终必会影响骨骼健康所必需的钙质。

  增加肾脏负担:过多的钠需要肾脏排泄,加重肾脏负担。肾病患者更要严格控盐,对于本来容易浮肿的人还会加剧症状。

  易患感冒:高浓度食盐会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抑制其抗病能力;同时还可减少唾液,减少口腔内溶菌酶,增加病毒和病菌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影响减肥:吃盐过多会使水分过多停留在体内,形成浮肿。吃盐还会促进食欲,对想减肥的人来说绝对是大忌。

  盐多皱纹多:如果吃盐过多,体内钠离子增加,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造成皮肤老化,时间长了使皱纹增多。

  加酸能减盐

  人体味觉研究告诉我们,食物的味道之间有奇妙的关系。其中,酸味就是咸味的“增强剂”。实验证明,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0.01%的醋酸就可以感觉到咸味更强。因此加小半勺盐,只用加几滴醋就可以让咸味更明显,而减少食盐的用量。哪些酸味调料更健康呢?

  醋能降脂降血压。研究证明,黑醋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脂肪吸收,并促进脂肪的分解,减轻脂肪肝的程度,并有助减轻体重。同时,醋帮助控制血脂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另有研究发现,醋可以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的活性,从而帮助降低血压。醋可增强血管的弹性和渗透力,并起到利尿作用,使钠排出,从而间接起到降压作用。

  番茄酱抗癌护血管。番茄酱中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对一些癌症有预防效果,比如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子宫内膜癌等。同时,番茄红素有利尿及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是优良的抗氧化剂,抗癌效果是β-胡萝卜素的2倍。另外,番茄红素对保护心血管健康也很有好处。

  柠檬汁加维C能补铁。柠檬汁富有香气,能除去肉类、水产的腥气,使肉质更加细嫩。同时,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不但能增加人对维C的摄入,还有利于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制作凉菜或鱼类海鲜的时候,用点柠檬汁效果更佳。

  放糖会增盐

  既然咸味有它的“增强剂”,当然也有“减弱剂”,这就是甜味。实验证明,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完全抵消咸味。所以在很多咸甜口味的菜里,食盐的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水平更高。因此,如果要减盐,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菜要少吃。南方人做菜都喜欢放点糖来提鲜,这对控制盐的摄入也很不利。

  除了咸甜口味的菜,非常甜的食品也要少吃。因为这样的食品中,也含有一定的盐。这也是味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在甜味中放少量的一点盐,能让甜味更加生动,也能让甜味更强。所以,很甜的蜜饯中都会加入盐,甜面包中的盐含量也不少。如果想减少盐的摄入,太甜的食品也应该少吃。

  烹调妙招帮控盐

  除了选择正确的口味和调料,在烹调的时候掌握烹饪的技巧和放盐的时机,也能帮你减盐。

  别在汤太热时放盐。温度过高时,人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中国人为什么要喝牛奶
    女人吃4款红豆汤活血养颜
    被外国人拍到的中国边陲暗娼
    养老院老人吃喝不愁 等儿女看望成最大
    卫生部称96 中国人不会正确洗手
    药物滥用致我国人工多胞胎数量增加
    伟大的国际医学界导师 中国人民的好朋
    吃盐过多可致动脉血压升高
    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养生
    适量吃酸少吃盐利于减轻压力
    糖尿病人吃蔬菜也应注意控制热量
    国人那些伤身的坏习惯
    秋季容易让人吃胖的陷阱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