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徐锡山主任药师中药直观鉴别经验

钱松祥

提要 从学习经典、工作实践、收集标本、总结分析和借鉴现代科技方法五个方面整理介绍了徐锡山主任药师的中药直观鉴别经验。
关键词 徐锡山; 中药直观鉴别经验

  徐锡山主任中药师,从事中药工作50余年,知识渊博,经验宏富。特别在中药直观鉴别方面,造诣颇深,被公认为“辨药奇才”。1997年被批准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1 学习经典是中药直观鉴别的基础
  徐老分析了历代中医药发展沿革,认为后世著名医药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史记*补三皇本记》也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2]。这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现药物的艰苦情景。这些医药实践知识开始只能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被记录下来,这是本草的萌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就是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并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2]这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通过不断地尝试,实践,逐渐认识了药物的特征,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身等这些感觉器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能鉴别出每一种药物的特点。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注》,比以前的本草又更进一步。如对“术”的鉴别,认为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丫,根甜而少膏……,赤术叶细无丫,根小,苦而多膏。”又如朱砂以“光色如云可拆者良。”[2]这些宝贵的经验和鉴别中药材丰富史料,是祖国药学的财富。所以徐老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孜孜不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不惜财力,收集各个时期的本草经典,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为鉴别中药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徐老还谆谆教诲我们,祖国医药是个宝库,要认真学习,发掘,整理并加以提高,为中药材的鉴别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做一点贡献。

2 多实践是中药直观鉴定的必由之路
  明朝初年的林鸿曾有诗说:“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徐老也认为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再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直观鉴别的实践就是靠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办法来达到鉴别目的。如木香、独活、当归、书上描述断面皆有一环状的形成层,有芳香的油点散在,香气浓郁。没有经过实践体验,是较难将它们区分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体验中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当归形成层环呈黄棕色,散在的油点呈棕色,有浓郁的清香气;独活形成层环呈灰褐色,散在的油点呈淡棕色,有特异的浊香气;木香形成层环呈棕色,散在油点褐色,清香气较浓。
  没有通过实践,试图想看看书就掌握中药的直观鉴定是比较困难的。中药鉴定的书籍似乎很容易看得懂,当中的词汇看起来并不深奥,有的还很形象化。但其中术语的内含与外延与日常人们体会的有很大的区别。如质地轻泡,实重,纤维性,粉性,皮薄与厚,味浊与淡,气微等,都有很大的相对性。只以字面上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非通过自己去实践,亲身体会不可。又如防风,“蚯蚓头,菊花心,风眼生,”这是对防风质量较好的一种描述,只有亲身去体会防风的蚯蚓头,菊花心,风眼生在实物上是怎样体现的,才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区别直假好坏。尤其是一些混淆品,大多具有与正品相似的特征,或在形态,或在质地上存有点点差别,更应通过实践,才能掌握要点。如栀子与水栀子,两种基本相似,唯有水栀子个体稍大,翅状纵棱较高,且多卷折,顶端宿萼较大,果皮较厚。因此,多实践是中药直观鉴别趋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不断地实践,深刻地领会,才能掌握各药物的特征。徐老就是在50余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搜集名家的经验,边实践,日积月累,把前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本领。

3 收集标本是中药直观鉴定的重要一环
  徐老在工作中,自始至终抱着“能者为师,做到老,学到老”的宗旨,广泛结交医药同行,了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