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调查分析

t;0.005)。
  3.感染与年龄的关系:本次调查以2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年龄愈小或愈大感染率相对愈低,见表2。

表1 不同地区人群布病血清阳性率


地  区 调查人数 阳性数 感染率(%)
百 草 坡    29    9   31.03
县畜牧局 48 5 10.42
丙 底 乡 75 3 4.00
热柯觉乡 61 0 0.00
合  计 213 17 7.98

表2 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组(岁) 检查数 阳性数 感染率(%)
10~    26     1    3.85
20~ 58 8 13.79
30~ 64 4 6.25
40~ 37 3 8.11
50~ 20 1 5.00
≥60 8 0 0.00
合计 213 17 7.98

  4.感染与职业的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所查职业人群以兽医和放牧员感染率最高,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6.34,P<0.005)。
表3 感染与职业的关系


职 业 检查数 阳性数 感染率(%)
兽 医     24     8   33.33
放牧员 28 6 21.43
饲养员 7 0 0.00
屠 宰 1 0 0.00
农 民 123 3 2.44
工 人 9 0 0.00
学 生 4 0 0.00
干 部 17 0 0.00
合 计 213 17 7.98

  二、畜间流行情况:我们对百草坡牧场的牦牛、改良站的绵羊、丙底乡的黄牛、马等共333头(只)牲畜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其结果见表4。
表4 畜间布病感染状况


地 区 畜种 检查数 阳性数 感染率(%)
百草坡 牦牛   231   109  47.19
改良站 绵羊 76 0 0.00
丙底乡 黄牛 24 0 0.00
  马  2 2 100.00
合 计   333 111 33.33

讨  论

  一、感染来源分析:金阳县1995年以前人间一直未做过布病调查,所以没有感染和病例记载。百草坡牧场建场于1979年,从1979年开始陆续从外地引进牦牛,其中1986、1987年从甘肃天祝、省内的若尔盖、九龙等布病疫区县引入牦牛425头,未经检疫、隔离等措施即与本地牛混群放养。1989年出现大批牦牛流产,流产率达13.5%,经查20头有流产史的牦牛中就有17头为布病SAT阳性(85.00%);1993年又从该场牦牛流产胎中分离出1株牛种布氏菌9生物型〔2〕。由此说明,由于没有畜间检疫等措施,牲畜的引进导致传染源的传入,引起百草坡牦牛布病的爆发流行。
  二、疫情范围:1996年我们以百草坡牧场为中心的人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百草坡的人和牦牛布病感染率均较高,分别为31.03%、47.19%,虽然目前疫情范围仍较局限,没有向周边扩散的明显迹象,且呈点状分布,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和重视,加强防治。
  三、流行特点:人群感染以兽医和放牧员为高,说明其与牲畜接触多而密切有关,县畜牧局人群感染率(10.42%)较高,其阳性感染者亦多数是兽医,且大多有到百草坡牧场工作如采血、免疫牲畜等经历,由此显示出明显的职业特点。布病感染者主要是青壮年,老年和未成年者相对较少,青壮年作为主要劳动力,与牲畜接触的频率和被传染源感染的机会相应要大些。本次调查,人间布病呈现出感染率高而发病轻且不典型的情况,显示了牛种布病的流行特征。另外,仅查的两匹马血清SAT均呈低滴度(1∶50)的阳性,这可能与马涉足范围广受感染的机会多有关。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