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

傅菊芳 王小芳 戴月娥 李蕊 白燕妮 杨宏宇 郑善峦

摘要 调查79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发现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58%。其中,白血病组为17.8%,再障组为50.0%。单采与多人份混合对血小板输注效率无影响。感染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影响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非感染组中再障病例数多,输血小板前已多次输血产生抗体有关。应减少或避免输注过程中血小板的破坏;对输注无效者应重点观察其有无出血倾向,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预防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关键词 血小板 无效输注 护理

Key words Platelet Ineffective transfusion Nursing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对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人们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血小板无效性输注”,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30%~70%,[1]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非免疫因素包括脾肿大、感染、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本文就我科1996年7月至1998年12月, 79例急性白血病和再障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的效率、影响因素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完整的共79例,其中男40例,女39例;急性白血病53例;再障26例;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30例,输注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49例;本组病例均无明显脾肿大,均为多次输血,输血最少4次,最多19次,并发感染53例。

2 研究方法

  (1)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前采集静脉血作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悬液量及其血小板数,由此推算患者实际输入血小板总数。
  (2)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后1h、24h分别采集静脉血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调查患者有无发热、脾肿大、感染、DIC及输血次数等情况,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
  (3)单采与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均由我院输血科提供,单采血小板悬液量为200ml (血小板计数为3.0×1011);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量由血库测定,血小板计数由血库和检验科共同检测,求其平均值。
  (4)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检验科专人专机检测。
  (5)血小板输注无效计算公式:[1,2] 采用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



  输后血小板增加值=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
  输入血小板总数=血小板悬液量×该悬液血小板计数
  (6)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诊断标准:

CCI 1h <7.5×109/L, 24h<4.5×109/L。

3 结果(表1~5)

表1 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与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无效率比较


分组 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
单采组 31 9 29.03
多人份组 48 12 25.00
合计 79 21 26.58

  注:χ2 =0.157,P>0.05
表2 53例白血病患者输注单采与多人份混合
血小板无效率比较


分组 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
单采组 17 2 11.8
多人份组 36 6 16.7
合 计 53 8 15.1

  注:χ2=0.22 ,P>0.05
表3 26例再障患者输注单采与多人份混合
血小板无效率比较


分组 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
单采组 14 7 50.0
多人份组 12 6 50.0
合 计 26 13 50.0

  注:χ2=0,P>0.05
表4 白血病与再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影响


病种 例数 血小板输注无效例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气腹的血液动力学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艾滋病患者淋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
    我国某县血液筛选后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残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及其
    人血液不同成份吸收光谱探讨
    冠心病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与左房功能变
    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检测
    培哚普利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
    强身丹对21月龄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