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正文  

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280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子宫肌瘤;射频自凝刀;超声波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且年轻化[1]。临床表现多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但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随着无创和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采用自凝刀微创技术治疗子宫肌瘤280例,疗效确切,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280例,无凝血机制障碍、心脏病、生殖道急性炎症等禁忌症。年龄22~48岁,平均39±3.5岁,子宫肌壁间肌瘤180例,粘膜下肌瘤80例,宫颈肌瘤20例,其中直径小于3 cm肌瘤100例,无生育史28例,肌瘤伴月经量增多230例。术前均行子宫内膜诊刮送病理,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仪器  BBT2RT2B型射频治疗仪由西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工作频率550±50kHz,发生器频率0~60 W,治疗肌瘤时射频仪功率参数预值20~30 W。治疗电极为较锐的刀具,仪远端裸露0.5~1.2 cm,其余被绝缘材料包裹。

    1.3  治疗方法  月经干净后3~7 d,常规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术前使用杜冷丁及阿托品或使用静脉麻醉,粘膜下肌瘤直径小于4 cm者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扩张子宫颈口,大于4 cm选用腰硬联合麻醉。 适度充盈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电极板置腰骶部,功率参数设置20~30 W,充分消毒外阴、阴道,暴露宫颈在B超引导下,探针探查肌瘤或瘤蒂附着部位及与子宫腔关系。选择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如为带蒂粘膜下肌瘤将治疗刀置蒂部近肌壁绕蒂部凝切。如蒂宽粘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将治疗刀插入肌瘤中心或一侧,B超纵向和垂直切面观察确定刀在肌瘤内的位置,刀尖距浆膜层0.8~1.0 cm,在电脑控制下开始治疗,当组织阻抗达100%时,治疗仪自动报警并停止治疗。将刀退出凝固好的部位,再次穿刺至未凝固部分治疗。治疗成功后,肌瘤在B超纵切面、横切面均显示为强回声的圆形光团。肌瘤小于3 cm,可一次治疗2~3个,否则一次最多治疗2 个肌瘤。

    1.4   疗效评定标准  以治疗后1、3、6个月B超复查结果及临床症状为依据。(1)治愈:肌瘤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恢复正常。(2)显效:肌瘤体积缩小50%,临床症状好转。(3)有效:瘤体缩小20%~50%,临床症状好转。(4)无效:肌瘤体积缩小<20%或瘤体长大,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  果

    2.1  术中情况  280例手术时间为6~40 min, 平均为(25±10.5) min, 手术时间与穿刺难度、肌瘤大小有关。术中反应: ①腹痛: 多数为刀具穿刺时刺痛, 治疗时下腹轻微胀痛,均可忍受。②出血: 5~40 ml, 平均(12 ±5.5) ml, 出血量与穿刺次数成正相关。③类人流综合征: 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缓慢、恶心呕吐等反应者10例占3.57% , 经输液对症治疗好转。

    2.2  随访  本组病例随访均超过3个月, 超过6个月200例,子宫肌瘤疗效见表1。表1  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子宫肌壁间肌瘤直径超过5 cm,术前口服米非司酮3个月待肌瘤缩小后再治疗。对术后阴道持续流血超过1个月者,给予抗炎止血治疗后痊愈,无盆腔感染及宫颈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发病率高的性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不同情况的子宫肌瘤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传统的开腹和经阴道肌瘤摘除术或子宫切除术,不仅改变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还给患者及家属心理上带来长期难以愈合的创伤。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适应于<4~5 cm以下的粘膜下肌瘤,肌瘤过大膨宫困难引起水中毒。腹腔镜下肌瘤摘除术适应于浆膜下子宫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为选择性的区域治疗,在阻断或限制血供使肌瘤坏死的同时,可引起肌层坏死及卵巢功能损害[2]。

 &nb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射频自凝刀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及护理
    自凝刀治疗宫颈病变临床效果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