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常识 >> 中医 >> 正文  

中医提醒红眼病防治者要适度?

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该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中医认为对于红眼病的防治要适度,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红眼病治愈后免疫力低,会重复感染

红眼病又叫传染性结膜炎、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治疗上,医生多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判断病因。如果是细菌引起的红眼病,眼睛多会分泌黄色脓性分泌物;如果感染了病毒,分泌物是清水或黏液状的,看起来“干净”些。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以春夏季节多见。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的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泪多,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黏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黏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黏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患红眼病后,流行快,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直接或间接接触才会患红眼病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夏秋季节,因天气炎热,细菌容易生长繁殖,非常容易造成大流行。

预防红眼病流行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有人认为看一眼红眼病病人,就会得红眼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目前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会患病。

治疗用药及护理

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一周时间,以防复发。由于患急性结膜炎时眼部分泌物较多,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细心地护理眼部,经常保持清洁很重要。用生理盐水或2%的硼酸液洗眼或眼浴,每日2~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再滴入眼药才能充分发挥其药效。急性结膜炎初起时眼部宜作冷敷,有助于消肿退红。

如为细菌性感染,可根据检查出的菌种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根据病情轻重,每2~3小时或每小时点眼药1次,这样才能保持足够药物浓度。常用眼药水有10%~20%磺胺醋酰钠、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药水等,近年发现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效果更好些,但沙星类药物小儿一般不主张应用,可用副作用较小的夫西地酸眼药。对混合病毒感染的结膜炎,除应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可用抗病毒眼药水,如为腺病毒可用0.1%羟苄唑眼药水、0.1%肽丁胺乳剂,如为小病毒可用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眼药水等,近年发现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效果稍好,必要时还可应用干扰素等。有条件时可进行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以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在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时,忌用激素类眼药。

红眼病一般不主张应用眼药膏,因为眼药膏里的成分基本是以凡士林为主,羊毛脂为辅,加入某些药物制成。这类眼膏的特点是不散热、不吸水,红眼病大部分患者本来分泌物就很多,涂膏后会使结膜囊内的温度更高,细菌生长繁殖快,分泌物排不出眼外,结果使病情加重。如果眼内分泌物较少,而且有眼睑溃烂疼痛,可在晚上适当涂眼膏一次,如环丙沙星、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每次点药前需将分泌物擦洗干净,第二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常识:

  • 下一个健康常识:
  • 相关文章
    试试中医治疗
    中医养肝就是养神经
    中医治疗产后风湿
    中医“以脏补脏”不能瞎用
    夏季祛斑的中医食疗方
    中医拔罐有助驱躁
    荔枝的中医偏方
    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医偏方
    中医教你如何祛湿气?
    女人宫寒的中医食疗法
    久吹空调致“暑寒湿”?试试中医理疗
    血瘀体质的中医调理方法
    过敏者的中医保健方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