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常识 >> 保健 >> 正文  

热浪滚滚当心身体“死机”

量脱水,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导致极度乏力、反应迟钝、萎靡不振,更严重的就会出现脑水肿、昏迷、全身痉挛、抽风,甚至死亡。

据陈祖辉介绍,一般情况下,中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温度升高,通风不良造成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二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大量出汗,但又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液体补充(如水分、盐分、糖分等),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引发中暑。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主任曹田梅指出,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血液循环等都会出现异常改变,若气温超过人体耐受力,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引起中暑,再严重点会出现猝死状况。

呆在室内也会中暑

据了解,在近期因高温死亡的人中,室内中暑的比例占30%-40%。专家表示,室外中暑多因内部的空气不流通,内部的“产热”速度比“散热”快。而经常在室内的人群由于体内血液运行较差,人体温度调节功能较差,如果房间又密不透风,没有空气对流则容易引发中暑。

专家提醒,即使待在家里,如果没空调则要时常开窗,以及开风扇让室内有气流交换。若发现自己的身体热、皮肤发红、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就得留意降温防中暑。除房间外,室外温度直逼40℃时,车厢内的温度更高,所以开车族最好别立即上车,让车内空气对外循环后再进入,以免闷在像烤箱的车中,让自己不适。

陈祖辉表示,有些人从酷热的室外回到室内,马上将空调开到17℃,享受着“透心凉”。对此现象,他提醒道,因为温差过大,在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时,可能引起血管突然收缩痉挛或扩张,这种情况下危机随时发生。有统计表明,温差变化10℃以上,心脑血管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3倍。

而长期处于空调房的人群,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中暑“高危人群”。“他们缺乏热适应,一旦在室外烈日下时间较长时,发生中暑几率就比较大。这部分人群频繁来往于室内室外,还要防范由冷热不均产生的感冒。”曹田梅提醒,在夏季高温天气下使用空调要适度,要注意控制室内外温差,不要将空调温度设置过低,以防过度贪凉引起身体不适。尤其要注意睡觉时,空调冷风不要直接吹到身上。同时,夏季食用冷饮要适度,防止食用过量而对肠胃造成伤害。

陈祖辉表示,夏日外出时要备好防晒用具和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饮料和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尤其是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类,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早出工、晚收工,适当延长中午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衣服则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较高的蔬菜和水果,但要注意饮食卫生。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因此在夏季也可多食。老年人、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小贴士

中暑了怎么办?

人们所称的“中暑”一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先兆中暑:出现头疼头昏、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略偏高。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体温升高到38℃以上。

重症中暑则有三种症状:1.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主要有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对称性的发生在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上,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体温正常;3.起病快,头疼头昏、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皮肤冷湿、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但体温不高。热射病即属于重症中暑。

眼前一黑,晕倒在地,面色苍白,虚脱休克,在这个时候,掐人中,捏虎口,拨打120,在医生没来时,只要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其实你也可以充当一名“急救员”。

1.将中暑者立即移到阴凉、通风地方,脱离中暑环境。

2.让中暑者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补充盐分、水分,缓减中暑症状。

3.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

4.重度中暑者,可在颈部、腋窝、腹股沟擦酒精或放置冰袋(冰冻矿泉水)降温。

5.为中暑者饮中药,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搽风油精、清凉油等。

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电风扇、空调降低所处环境的温度,温差不宜太大。

7.呼吸不好,体温太高,血压高,脉搏快,昏迷,抽搐者立即送医院治疗。记者 赵兵辉 实习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常识:

  • 下一个健康常识: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