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常识 >> 保健 >> 正文  

如厕时常被忽视的小节

如厕,蹲比坐好?

因人而异,蹲更易排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家每户中曾经的蹲厕早已被座厕所替代。有人说:“以前用的蹲厕似乎排便更顺畅。”回想一下,似乎的确有这样的感觉。但这是否意味蹲厕比座厕更好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丁元伟表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蹲比坐更容易排便。他解释:“人体有一块耻骨直肠肌,这块肌肉从耻骨的一侧出发,绕直肠一圈,再回到另一侧耻骨,形成一个环。这个环把直肠钩住,使直肠形成‘肛肠角’。使用座厕时,直肠肌不够放松,因此‘肛肠角’比较小,而蹲姿的‘肛肠角’要更大,加上蹲姿使腹压增高,因此从理论上说,蹲着确实可以使排便更省时省力。”

但丁元伟强调,蹲厕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和中老年人等人群。采用蹲姿时,腿部和膝盖的受力较大,很容易发生腿麻、头晕、滑倒甚至骨折等意外,因此这些人群并不建议使用蹲厕。

丁元伟表示,如果从小习惯了坐厕,且排便并无困难的人群,并不需要刻意使用蹲姿来排便。“坐着大便会引起痔疮、便秘”的说法并不正确。首先,便秘是一种病理状态,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并非换个排便姿势就能解决的,蹲姿只能对排便不畅有一定的帮助。其次,痔疮等问题并不是如厕姿势引起的。事实上,无论是蹲还是坐,一旦排便时间久了,都会增加痔疮发作的概率。丁元伟提醒,现在许多人大便时喜欢玩手机、抽烟、看书等,延长了排便时间,这容易促使肛门处静脉血液淤积不畅,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排便姿势,时间最好都不超过5分钟。

洗洗,更健康?

清洗肛门对预防痔疮有些帮助

有人认为便后清洗肛门能预防痔疮,于是,有清洗屁股功能的马桶也随之推广开来。那么,便后清洗肛门能预防痔疮吗?丁元伟表示,理论上是可以的,但这仅仅是一个小方面,造成痔疮发作的原因很多,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不良的排便习惯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便后用卫生纸擦拭,有时清洁不干净,容易受到一些残留物所滋生的细菌的感染。然而,即使每次便后都清洗,若没控制好排便的时间,同样会诱发痔疮问题。因此,要预防痔疮不能单单依靠便后清洗肛门。

冲水,

盖上马桶盖

可防止马桶内细菌散播到空气中

你在冲厕所时会盖上马桶盖吗?相信许多人都会省略这个步骤。有研究显示,如果冲水时马桶盖打开了,旋转的水流会造成气旋,这些气旋可以带着病菌和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甚至悬浮在空气中数小时。除了站在厕所旁的人会受到这些病菌和微生物的侵扰外,厕所中的洗漱、沐浴用品都会受到污染。因此,应养成冲水时盖上马桶盖的习惯,这样除了避免细菌的传播,也可以减少卫生间的味道。

下一页:便后,察颜观色

便后,察颜观色

大小便是健康自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大小便均为黄色系,但根据年龄及排泄量等具体情况而有深浅差异,如果发现大小便颜色异常,排除食物和药物影响,便要警惕身体疾病的可能,尽快到医院检查。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对清洁卫生的贯彻,使一些清洁用品也颇受青睐。如洁厕宝,只需要将其投入马桶的水箱,就能在每次冲水时达到清洁马桶功效。但洁厕宝大多是有色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陈佑明提醒,有色的冲厕水很容易妨碍了人们对大小便的观察,不能及时发现二便异常。

大便

◆红色:大便表面附着红色或者便后滴血,应考虑痔疮、肛裂及直肠癌的可能。直肠癌与前两种疾病的区分需观察大便的粗细,如果大便明显变细,患直肠癌的可能性较大。如大便呈糊状,且大便里混合着红色,应考虑是否患急性出血性肠炎。

◆黑色:大便黑色且油光闪亮,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出血,常见胃和十二指肠出血。其原因是血液在肠道内发生各种化学变化,主要是血液中的铁和硫化物反应,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溃疡病出血的约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除溃疡病之外,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果酱色:大便果酱色伴有恶臭,多为寄生虫病,是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症状,建议去正规医院就诊,做大便常规化验,并找阿米巴原虫,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

◆灰白色:如果大便的颜色是“白陶土样”,伴皮肤发黄,可能是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小便

与大便一样,小便也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专家表示,健康的尿液应该是淡黄透亮的。喝水多的时候,尿液也可能像白开水一样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常识:

  • 下一个健康常识:
  • 相关文章
    女性如厕时揉乳房可防乳腺增生
    扎马步如厕亦有健康隐患
    孕妇蹲厕时最好半蹲
    如厕最好不超3分钟!女性比男性更易得
    懒得洗衣患肾癌懒得如厕患膀胱癌
    蹲着大便才是健康如厕姿势吗
    晚上熟睡时常猛蹬脚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