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常识 >> 保健 >> 正文  

除了补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一、哪些人需要补钙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应补钙

这期间,由于其处于成长过程,对钙的需要量较大,在机体的调节下,吸收率也高(约40%—50%),骨的生长过程中,对钙的需要量大,软骨细胞由肥大、成熟逐渐退化溶解,最后为骨样组织所代替,即为骨质钙化。骨质钙化的最主要条件是骨样组织周围的钙、磷的正常浓度,如这期间补钙不足,血钙磷浓度降低,成熟软骨细胞不能骨化,使骨的生长停滞,从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下一页:青春期:储存钙质 预防骨质疏松

青年人须注意补钙

有人对青春期补钙做过研究,证实补钙对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对于年轻人来讲,由于身体调节机能较好,几乎不能感觉到钙的流失,而忽略了钙的补充。随着年龄的增长,缺钙的危害就显现出来了。会出现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疲乏、耐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瘙痒、牙齿松动、湿疹、关节炎、过敏性皮炎、关节痛等症状。这时才想起补钙,虽不能说是徒劳,但缺钙引起的影响也是不好的。况且人体内骨也存在更新的问题,骨更新速度婴幼儿每1—2年更新一次,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减慢,成人每日约更新800mg钙,全部更新需10—12年。青年必须为将来储存更多的钙。

下一页:孕妇乳母:哺乳期钙会大量流失

成年人中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尤其应注意及时补钙

因机体需钙量增加,吸收率也增强,应补充钙。妊娠三个月时缺钙,破坏了胎儿牙胚的生长,可造成终生牙疾,妊娠七八个月时缺钙可导致先天性佝偻病。另外在妊娠后两个月,胎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要从孕妇体内摄取一定的钙。因此孕妇应及时补钙,以防软骨病,而且妖娠期间补钙还可预防妊高症的发生。哺乳期妇女由于钙从乳汁中流失一部分,易导致缺钙,可能出现腰椎和下肢疼痛,甚至骨质疏松,因此需适时补充钙。

下一页:老年人:需不间断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老年人也不能忽视补钙

“木陈自然变朽,人老必然骨脆”,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钙吸收能力下降,骨骼自然脱钙,骨组织收缩,骨骼内部空洞增加,变得很脆弱,形成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不足,使骨吸收小于骨形成,钙吸收有障碍,不能通过减低尿钙来保留身体里的钙,易形成骨质疏松症。在妇女绝经后5—10年期间,钙丢失率比绝经前增加4—8倍,骨的显微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骨小梁变细、减少、断裂甚至穿孔,皮质骨变薄、变脆,像鱼网样。钙代谢出现负平衡。防止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就是不间断地补钙。

下一页:保护骨骼 除了钙我们还要补充什么

二、 维持骨骼健康 需要补充什么

1. 钙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骨骼中的钙占瘦体重(人体体重减去脂肪的重量)的25%和总灰分的40%。钙对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应摄入钙800mg,中老年人每日摄入1000mg。

下一页:蛋白质:缺乏或过量均可影响钙的吸收

2.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骨基质的主要材料,长期蛋白质缺乏,造成血浆蛋白降低,骨基质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适量的蛋白质可以增加钙的吸收与储存,有利于骨骼的再生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但过量的蛋白质又可以引起尿钙排出量增多。因此,蛋白质应适量,并增加胶原蛋白的量。

下一页: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与骨胶原的合成

三、 维持骨骼健康 应该如何膳食

1. 饮食多样,保证营养摄入的均衡。预防骨质疏松,除了补钙以外,还需要蛋白质、维生素C、锌等多种营养。所以在膳食上要做到均衡,不可偏食。

2. 每天饮用300ml的牛奶。奶类是天然食物中最适合用来补钙的食品,它富含钙质,易于吸收,且方便食用。有些食品,如虾皮、芝麻酱等,虽然钙含量要高于牛奶,但是其中的钙却很难被人体吸收。

3.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够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所以每天食用半斤到一斤的水果有助于人体骨骼健康。

4. 食用适量的动物类食品。肉类、蛋类能够给我们提供丰富且优质的蛋白质,适量的蛋白质有助于钙的吸收与储存。但过量的蛋白质却能增加钙的排泄。所以我们每天食用的蛋白质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5. 多晒太阳,保持适量运动。人体皮肤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自行产生维生素D,每天保持1~2个小时的阳光照射能够充分满足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骨骼,增加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常识:

  • 下一个健康常识:
  • 相关文章
    预防并发症还可以从补钙入手
    补钙最好应在35岁前
    春季踏春晒太阳补钙健脾
    除了丰富表情还能提高智商
    女性要小心!太胖除了收获脂肪还有妇科
    给宝宝补钙的3大误区
    补钙,你做对了吗?
    过量补钙易 补 出结石
    临睡前补钙效果最佳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