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饮食健康 >> 肉类 >> 正文  

错误吃鱼易惹上致命疾病

  吃鱼也要健康的吃,否则会出现问题的。

  1.生吃鱼片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

  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2.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

  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

  3.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在减肥(减肥食品)风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4.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不可否认,鱼的确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鱼有道,才能对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空腹吃鱼肉是否浪费蛋白质

  现在有种说法称“空腹吃鱼肉会浪费蛋白质”,理由是当身体需要能量时,因为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不得不分解蛋白质。不吃含淀粉的食物,空腹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会白白浪费,也不利于胃肠健康。  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说法。首先,我们要明白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1、用于合成人体的肌肉组织;2、用于合成身体内的功能物质,如体内的抗体、生物酶类、补体等等都是蛋白质;3、用于能量代谢,供应机体需要。当然我们从食物中得到的蛋白质最主要是用于前面两种作用,但是在身体能量消耗中,糖类、脂肪消耗过量,自然就会消耗部分的蛋白质,否则身体缺乏能量将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因此,从保护身体功能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用于能量消耗,也不能称之为浪费蛋白质。

  其次,蛋白质的消耗需要考虑空腹的程度。如果仅仅是感觉空腹或者有点饿,身体是不会消耗多少蛋白质的。我们在仅仅感到饿时,身体消耗主要是储存的糖原。正常人的糖原储存量可以维持3~6小时的能量需要,这时,感觉轻微的饥饿而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不会用于能量消耗的,也就是不是“浪费”掉了。

  第三,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明白说空腹吃鱼肉会“浪费蛋白质”,这种说法实在是太天真,这完全没有搞懂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的物质代谢是有程序的,摄入的蛋白质先要到肝脏,然后分配到各个组织器官用于合成,其它部分同体内本身组织分解的氨基酸组成人体内的氨基酸库。即使身体能量不足时,摄入的蛋白质也是先用于身体的合成需要,然后再分解,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饮食健康:

  • 下一个饮食健康:
  • 相关文章
    吃鱼也要健康吃 否则会惹上疾病
    如何吃鱼?10条吃鱼更营养的建议
    早餐不要太营养 错误的早餐吃法
    错误吃鸡蛋让补品变毒品
    抑郁吃鱼 12种美食预防女人病
    美味小厨房 吃鱼妙计有乾坤
    多吃鱼肉蘑菇可预防乳腺癌
    鲤鱼健脾 会吃鱼可祛病保健康
    鸡蛋错误吃法 健康食品变毒品
    美味小厨房的吃鱼妙计
    孕妇吃鱼是非常必要的
    饮食减肥有哪些错误认识
    吃鱼尚要讲究对症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