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技术

黄新天

  随着科技进步和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有不少新的血管检测仪器相继问世[1],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二维或三维形态结构,成像更清晰,而且能客观评估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提高了血管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检测方法也逐步由有创、微创向无创发展,提高了检测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这些无疑使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从而将血管外科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1 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测仪(personal vascular lab,PVL)
  这是目前血管外科应用最普遍的无创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的特点,常可对周围血管疾病作出初步筛选,并能对手术或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和随访。
1.1 踝/肱指数(ABI)和肢体节段性动脉压测定
  应用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可作踝/肱指数和肢体节段性动脉压测定。踝/肱指数是指踝部动脉压和肱动脉压的比值,正常情况下,ABI≥1。如果ABI<1,常提示下肢动脉存在狭窄闭塞性病变;若ABI<0.5,表示下肢严重缺血,如有条件应及时进行下肢血供重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和糖尿病病人,即使末梢已有缺血,ABI仍可显示正常,特别是糖尿病病人,由于中小动脉壁钙化,测量踝部动脉压时加压后动脉仍不能关闭,所测压力明显升高,ABI可在正常范围,甚至远高于1以上。因此,进行趾动脉压力测定,可避免假阴性发生。一般情况下,股上部动脉压应比肱动脉压高30mmHg(4.0kPa),肢体各节段间动脉压力逆差应小于30mmHg(4.0kPa),而同一病人两个肢体相同部位压力差不大于20mmHg(2.7kPa)。根据肢体节段性动脉压力测定的结果,可粗略判断病变部位。
1.2 肢体容积描记技术
  肢体容积描记原理是将肢体血流量变化引起的容积改变,通过特殊传感器记录下来,经仪器放大后以图形方式表现出来。常用的有应变容积描记(SPG)、光电容积描记(PPG)、空气容积描记(APG)等。PPG所描记的动脉搏动波形变化曲线,可用于ABI正常时患肢末梢供血情况的检测;也可在主干动脉闭塞时评估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应用SPG能检测静脉容量和静脉回流量,进而了解静脉通畅度,常用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诊断符合率90%~95%。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病人,由于静脉缓慢再通及侧支循环的建立,诊断符合率仅为35%左右。PPG通过测定静脉再充盈时间,来判断静脉瓣膜功能,影响因素较多,仅作为初步筛选[2]。

2 血管超声诊断技术
  因探头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改进,超声检查不仅可测定血管的解剖学变化,而且可获得包括血流动力学在内的其它病理生理学信息。目前最常用的除二维超声成像(B超)和双功超声仪(duplex scan)外,近年推出的彩色双功超声仪(color duplex scan)[3]不仅能提供血管某一切面的形态学图像,显示脉冲式和连续式频谱多普勒,并使用频谱多普勒技术提取血流参数,进而测定流速和流量,而且增加了彩色编码显示血流流道,获得以黑/白二维图为底的血管分布彩色显示。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可清楚显示位置相对表浅、中等口径以上的血管病变。对颅外颈动脉病变、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此外,近年尚有不少深静脉瓣膜功能检测的探索性研究。超声检查除费用低廉外,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检查而备受欢迎,特别适用于血管手术后的疗效评判和随访。但超声检查往往受肥胖、血管表面骨及其它覆盖组织、肠腔气体的影响,所得结果与操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3 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膈肌原发性血管瘤合并反复胸腔出血一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细胞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
    颅外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癌组织中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