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厦门市郊地氟病现况分析

刘德发 戴龙

  摘要:[目的] 了解厦门市地氟病区的现状,为设计改水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按地病司颁布的监测方案,了解改水情况,测量水氟、尿氟、氟斑牙和氟骨症4个指标。[结果] 6个病区中,3个已成功改水。其中1个接用自来水,1个集中使用新水源,1个避开高氟区另打新井;另3个病区尚未有效控制地氟病。 [结论] (1)地氟病区改水途径多种多样,应因地制宜。最根本的还是接用自来水。(2)为节约人力物力,可选用学龄儿童尿氟水平作为代表性的监测指标。
关键词: 地氟病; 水井; 监测; 改水
中图分类号:R 188; R 1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2705(2000)05-0035-02

  厦门市于1981年和1985年饮用水水质普查时,发现郊区的东孚和同安县的莲花等乡镇有7个村的村民饮用高氟水源,并确认上述7个村为地氟病区。之后进行了断断续续的改水工作,由于资金、技术、管理和部门协调等原因,改水工作未能一步到位,有些是半途而废,效果不甚理想。虽然尝试了各种改水措施,但由于高氟的成因因地而异,有些投入少效果好的措施(如异地打井)并非各地都适用。所以,至今仍有一些村庄未能摆脱地氟病的危害。1998年,在各方的努力下,杏林区东孚镇贞岱村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达到地氟病控制病区国家标准”验收。1999年,我们再对同安6个病区进行了全面的监测,以期提出改水方案,早日控制地氟病。

1 内容与方法

1.1 饮用水氟含量 根据饮用水水井的分布和密度共取样118份,现存原高氟水井也一并取样再测。检测采用茜素锆比色法。
1.2 氟斑牙患病率 检查病区在校8~12岁儿童共288名。用Dean s法分度[1]。1.3 尿氟水平 查病区在校8~12岁儿童,每年龄段限12名内。共采集随意一次尿样241份。检测用氟离子电极法。
1.4 氟骨症患者 向镇、村医生了解有否新发病例,组织可疑者到防疫站拍片确诊。
1.5 评估标准 参照《福建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效果考核方案》[2](已控制病区标准:①有可靠防治措施。②水氟≤1.0 mg/L。③8~12岁人群氟斑牙检出率<30%;尿氟均值<1.5 mg/L。④无新发病例)。

2 结果

2.1 改水情况 后埔病区已于15年前村民集资引用水库水经过滤净化消毒后用自来水管接到各户,常年有专人管理,水质年年化验都合格;隘头病区也于8年前陆续接用该镇的自来水,目前尚有少数住户饮用自家水井水;塘内病区村民自建新居、各打新井,都离旧井200 m以上;而牛宅、下辽和美仙湖3病区村民也打了很多新井,平均每两户一口井,原高氟旧井全部废弃。
2.2 水氟监测结果 各病区原有的高氟水井均已废弃,多数已填埋,少数作为生活用水水源,此次调查测得其水氟含量与先前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莲花后埔村原是重病区,改水前(旧井)水氟含量均值为10~12 mg/L,此次检测其水氟含量均值为0.10 mg/L,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隘头区大部分村民已陆续用上镇水厂合格的自来水,尚在饮用的11口井水氟含量也都达标(0.10~0.32 mg/L)。塘内病区现用新井均离旧井较远,此次检测的10口井水氟含量均达标(0.10~0.74 mg/L)。下辽、美仙湖和牛宅3病区均有不同比例的高氟水井。表面上看,水井布局与塘内、隘头病区并无两样,但水氟含量却差别较大。详见表1。
2.3 氟斑牙患病率 后埔、隘头、塘内和牛宅4病区的患病率均低于30%。其中后埔病区因彻底改水已15年,故改水后出生者并不罹患氟斑牙;隘头病区因各户改水时间并不一致,调查中发现的5例患者也都是其家庭改水较晚所致[3];下辽病区的患病情况最为严重,不但患病率高达73%,而且中度以上者占24%,见表2。

表1 1999年同安地氟病区水氟监测结果


病区 人口 监测点 合格点 合格率(%) 水氟范围
(mg/L) 水氟中位数
(mg/L)
后 埔 350 8 8 100.0 0.10~0.10 0.10
隘 头 206 11 11 100.0 0.10~0.32 0.12
塘 内 227 10 10 100.0 0.10~0.74 0.25
牛 宅 700 32 29 90.6 0.10~1.20 0.12
美仙湖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干预措施的综合评价
    厦门市同安区中年人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